因為,單口相聲只有壹個人表演,對與錯、好與壞全靠壹個人、壹張嘴,沒有其他人給打圓場。
單口相聲類似於評書,二者的不同,劉寶瑞大師對此解得好,他說‘單口相聲和評書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我得逗觀眾笑,說書的不需要讓觀眾笑。’
第五名:挖坑之王——郭德綱
說到老郭,怕是已經不需要再做介紹了,喜歡的不喜歡他的觀眾,都對他的過往略知壹二。老郭擅長對口,卻對單口相聲偏愛有加,他的解釋是自幼學習評書,有多年的評書經驗,也常以‘說書人’自居,幾乎每年都會找出幾天時間開壹個單口相聲專場,也幾乎每年都會挖出無數大坑,堪稱單口相聲界的坑王。
事實上老郭的長篇單口相聲,到底是評書還是相聲,他自己都說不清楚,他的解釋是‘評書和單口相聲形式很像,都是壹個人講,都有故事,都有評述。或許是因為我是相聲演員,所以我說的書被稱為單口相聲,換成評書大家袁闊成先生的話,他說單口相聲,也會被觀眾成為評書’。
姑且不論老郭說的是評書還是相聲,他對單口相聲實有莫大之功。他發掘了很多已經瀕臨失傳的傳統單口相聲,將它們重新編寫整合,再次把它們呈現在舞臺之上。比如壹段《張雙喜捉妖》,老郭從南到北、遍尋名家,終於在已故的相聲前輩鄭文喜先生的手中得到了這部傳統‘八大棍’節目的存世孤本,使之逃脫了失傳的命運。
老郭的單口相聲之功,並不只在其傳承,更重在其創作。比如長篇單口相聲《濟公傳》,老郭已經說了好幾年,開頭說的‘九渡黃淑女’,到今天不過才到二渡,看得讓人咬牙切齒,簡直比英劇還要拖沓。筆者如今已經不敢再聽老郭的單口了,每次聽每次都又被無數新坑縈懷,真是‘人生有限,挖坑不止’啊!筆者真怕哪天老郭把自己挖的坑都忘了,那大概也是眾多觀眾最怕看到的事情了。
第四名:相聲全才——趙佩茹
現如今提起趙佩茹先生,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其名了,但他的壹個親徒孫卻是如今相聲界最炙手可熱的人物。沒錯!趙佩茹先生就是老郭的親師爺,侯耀文先生的師父。
趙佩茹先生生於1914年,師承焦壽海,是第六代寶字輩相聲演員中拜師最早者,是這壹代相聲演員的門長,也是其中最為傑出人物之壹。他捧逗俱佳,無論單口、對口、群口相聲都是輕車熟路、魅力無窮,堪稱壹代‘鬼才’。他的節目功底深厚、活路寬闊、用字準確、細致入微,曾為常寶堃、馬三立、郭榮起等多位大師捧哏,而常連安、李壽增等多位前輩也曾為他捧哏。1951年,趙佩茹和常寶堃兩位先生赴朝鮮戰場演出,發生意外,趙佩茹先生光榮負傷,常寶堃先生更是壯烈犧牲。
之後,趙佩茹先生便以單口相聲和評書為主,演出效果比起對口相聲也不惶多讓。少馬爺馬誌明曾盛贊趙佩茹先生是‘亙古相聲第壹人’,實是壹位低調隱名於歷史中的相聲大師。
筆者聽過數個版本的《扒馬褂》,其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便是馬三立、郭榮起、趙佩茹三位的壹版,趙先生在兩位大師級的演員之間穿針引線、左右逢源,顯得遊刃有余,完全能接得住,其功力可見壹斑。‘文革’之前,趙佩茹先生曾和馬三立大師結為搭檔,錄制了大量的傳統相聲,為後世演員留下了珍貴資料。
更加值得壹提的是,趙佩茹先生桃李滿天下,壹生收徒多達33人,除侯耀文先生外,還有李伯祥、常貴田、馬誌存、高英培、任鳴起等眾多觀眾熟知的相聲大家。
1973年,壹代相聲‘鬼才’趙佩茹先生在天津去世,享年59歲。
第三名:壹代大師——張壽臣
相聲大師張壽臣,生於1899年,十二歲時拜前輩藝人焦德海先生為師,是第五代壽字輩藝人中的門長,也是這壹代相聲演員中成就最大、名望最盛、水平最高的藝人。
張壽臣先生擅長對口,尤以單口相聲著稱,時人稱他為笑話大王、幽默大師。他編寫的單口相聲《小神仙》、《三近視》、《吃西瓜》等作品流傳至今,是傳統單口相聲中的傑出代表作。1958年,張壽臣先生錄制了單口相聲《賊說話》,這也是先生唯壹存世的影像資料。
張壽臣先生是第壹個把相聲帶出京津的演員,也開創了年輕演員說單口相聲的先河。在民國時期,張壽臣的名字就代表了相聲,他在茶館演出在倒數第二個出場,這是當時相聲演員的最高成就,壹直到侯寶林大師的出現,相聲演員才能夠攢底演出。
新中國建立後,張壽臣先生又積極參與文化建設,培養了常寶堃、劉寶瑞、田立禾、劉立福等眾多堪稱大師級的相聲名家。
在文革中,作為當時相聲界裏輩分最高、資歷最深、年紀最大的張壽臣先生首當其沖被批判揪鬥。終於在1970年,貧病交加的張壽臣先生去世,享年72歲。
張壽臣先生在相聲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並且受到業內外人士的折服,他的相聲儒雅中帶著幽默,睿智中透著機敏,無論是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以及太平歌詞等等,都非常擅長,是壹位公認的相聲大師。
第二名:相聲泰鬥——馬三立
馬三立是觀眾耳熟能詳的相聲大師,他1914年出生在壹個曲藝世家,外公恩緒、父親馬德祿、大哥馬桂元都是傑出的相聲前輩。兒時便拜‘相聲八德’之壹的周德山為師,為第五代壽字輩的相聲演員,也是這壹代的相聲演員中最後壹位去世的。
早年的馬三立先生以逗哏為主,極擅貫口,像是《開粥廠》、《白事會》、《誇住宅》等都是他的拿手節目。逐漸形成了他以‘貫口’為主,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快不慢、風格獨特的‘馬氏相聲’。
文革之後的馬三立先生與王鳳山先生搭檔,多以文哏相聲演出,把許多優秀的傳統節目首次搬上了熒屏,比如《西江月》、《吃元宵》、《文章會》等,留下了珍貴的資料。由此。相聲界流傳著‘無人不宗馬’的話。
在老搭檔王鳳山先生去世後,相聲界裏已經沒有人能夠捧得住馬三立先生了。於是,馬三立先生改說單口先生,成就更高。他所使用的單口相聲作品,絕大多數都是自己創作,比如《練氣功》、《追》、《找糖塊兒》等,作品跟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越聽越有味道,直到他最傑出的代表作《逗妳玩兒》的出現,又把馬派相聲推向了另壹座高峰。
有人說馬三立的相聲不可樂,那是妳沒有聽懂,聽他的相聲,妳可以把所有的人物在腦海裏勾勒出來,這就是相聲的魅力,而最後抖出的包袱,在妳壹番浮想聯翩之後,壹定惹得看客會心壹笑。
2001年12月8日,87歲的馬三立大師告別了舞臺,他在晚會戰場說道‘告別了舞臺,不等於告別了相聲,我以後還要努力地學習相聲、研究相聲’。
2003年的2月11日,馬三立大師以89歲高齡辭世,作為當時中國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高、資歷最老、造詣最深的相聲大師,觀眾聞此無不哀傷。
第壹名:單口大王——劉寶瑞
素有‘單口大王’之稱的劉寶瑞先生,生於1915年,是相聲大師張壽臣的入室弟子,也是第六代寶字輩的相聲演員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壹。
劉寶瑞先生壹生坎坷,兒時家境貧寒,不得不投身曲藝;13歲便拜師學說相聲;14就開始在天橋等地撂地演出;17歲時和當時18歲的馬三立先生開始‘跑碼頭’演出;1949年只身去往香港,成為第壹個把相聲帶到香港的人。
由於他先天條件不是很好,天生壹副陰陽嗓子,所以起先並不被人看好。但是他憑借超高的悟性和勤奮的摸索,在單口相聲的領域裏獨樹壹幟,終成壹代大師。他的單口相聲汲取了南方獨腳戲及評話的藝術技巧,又借鑒電影、話劇的表演手法,融會貫通,經過長期演出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使活”細致、瓷實,“包袱兒”別致、含蓄和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單口相聲大王’、‘冷面滑稽家’等稱譽。
他的單口相聲代表作,比如《連升三級》、《珍珠翡翠白玉湯》、《日遭三險》、《賈行家》等,都是壹些傳統段子,但是在他使完之後,相聲界裏便無人敢再去挑戰,因為誰都知道再怎麽說也無法超越劉寶瑞的版本。這壹點對於如今常常敢於翻拍經典的導演制片人頗有警示作用。
劉寶瑞雖被成為單口大王,事實上他的對口、群口也成就斐然。與侯寶林大師合作的《講帝號》、與郭寶全先生合作的《當行論》、與馬季先生合作的《找堂會》等都是教科書式的傳世作品,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錄音資料。唯壹可惜的是,劉寶瑞先生並沒有留下任何相聲的影像資料,唯壹壹小段的視頻,是在電影《遊園驚夢》裏客串的不足30秒的驚鴻壹瞥,讓後人領略了壹下大師的風采。
在文革中,劉寶瑞先生遭受到非人的迫害和折磨,終於在1968年10月6日去世,年僅53歲。壹代大師劉寶瑞先生去世的原因,直到現在也說不清,堪稱相聲界裏的壹大懸案。如今,劉寶瑞的墳墓之中只有衣冠,屍骨下落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