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畫發展的早期,可以說所有的探索和發展都是實驗性的,其中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個性化的創作。當動畫的制作開始集團化運作時,動畫的主流已經脫離了實驗的性質,成為壹種新的文化產業模式。仍然保持自己風格、形式、技巧和制作方法的動畫藝術家的作品被稱為“實驗動畫”。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比較使得實驗動畫從內涵到形式都傾向於發揮本體元素的極限,而商業動畫則傾向於多元文化的滲透。
比如《平衡》、《小牛》、《周壹關門》、《壹無所有》等商業動畫更容易理解。那麽,什麽是藝術動畫呢?藝術動畫其實是和商業動畫相比較的。總的來說,很難劃壹條非常清晰的線,把壹部分動畫片劃分為商業動畫片,壹部分劃分為藝術動畫片。但事實是,商業動畫和藝術動畫確實是有區別的。
無論是商業動畫還是藝術動畫,無外乎“動”與“畫”的特性。運動壹般是指影片中塑造的物體和攝像機的運動;繪畫壹般是指制作漫畫的風格和手段。從“動態”的角度來看,藝術動畫和商業動畫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畫”是區別商業動畫和藝術動畫的主要依據之壹。在《畫皮》中,可以體現出藝術動畫的壹些主要特征。藝術動畫中的“畫”自由地借用和移植繪畫等造型藝術手段,使動畫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更具藝術性和趣味性。難怪有人把商業動畫片稱為“卡通電影”,把藝術動畫片稱為“藝術電影”。
為什麽藝術動畫和商業動畫有區別?它們的異同點是什麽?區分它們的意義是什麽?
因為動畫制作方式有很多種,主要有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在二維動畫中,傳統的線描和平繪手段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根據動畫的歷史記錄,這種傳統的方法是先在紙上畫出來,然後在透明的賽璐珞片上分層繪制,最後合成並在攝像機下拍攝。當然,隨著動畫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豐富,剪紙動畫、木偶動畫、沙雕動畫、水墨動畫等動畫形式也逐漸出現,但到目前為止,都屬於非主流的制作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進入動畫制作領域,動畫技術產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現了完全在計算機中的虛擬磁空間,通過它制作出了由數字技術完成的三維動畫。在傳統的二維動畫領域,先在賽璐珞上描繪,然後在攝像機下拍攝的方法已經基本被電腦和掃描儀取代。
雖然越來越多的高科技進入了動畫制作過程,但其基本的制作流程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目前,傳統的線描、平畫手段仍然是商業動畫電視電影制作中最常見的手段。探索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流水線作業和工業生產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無論是商業動畫還是藝術動畫,它們都有很多相似之處:無論是商業還是藝術,都是動畫片;從制作技術上看,商業動畫片和藝術動畫片的制作方法和基本原理基本相同;從他們播出的媒體和受眾來看,基本是壹樣的。另外,都需要通過團隊合作來產生。
商業動畫與藝術動畫有本質區別,即商業動畫以制造商品、創造商業價值為主要生產動機;而藝術動畫以藝術表現、藝術探索、藝術成功為主要創作動機。這是他們最大的區別。
在實際行業中,商業動畫和藝術動畫是動畫家族的兩大陣營。它們是平衡動畫領域的兩大支撐點,也是引領動畫不斷發展的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它們相互交叉、分離、互補、轉化。區分商業動畫和藝術動畫的目的不是為了區分它們的高低,而是為了證明各種漫畫的存在都有其價值和意義,只是看我們如何理解和認知它們。其實對於動畫藝術家來說,也很難區分商業動畫工作者和藝術動畫創作者,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在這兩個領域裏遊走。
研究和分析商業動畫和藝術動畫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引導人們在觀看和欣賞動畫片時,搞清楚自己是商業動畫還是藝術動畫。它真正的意義在於:讓我們的動畫人、投資人、動畫師明白,壹部動畫,尤其是壹部大型動畫之前,所有的因素都是需要考慮的,而不是電影拍出來之後再去思考。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壹些不明智的做法,比如明明是壹部商業動畫片的策劃制作,卻壹定要強調它是壹部藝術動畫(產品),導致不顧制作成本和回報周期而盲目投資,造成尷尬的局面;再比如,明明是壹部充滿藝術家主觀因素和個人藝術表達的藝術動畫或者時政宣傳片,卻要讓商業投資者相信這是壹部可以獲得巨大商業利益和回報的商業動畫,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目前,中國動畫的發展正進入壹個需要深入研究和總結的時期。我們應該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地提出問題,不斷地分析、討論和總結,以促進我國動畫產業和動畫藝術的持續健康發展..1中國色彩藝術發展史
說到中國的色彩文化教育是壹個很大的話題,因為任何壹章都可以寫成壹本書。為了了解中國的色彩文化教育,經過我的簡單介紹,希望妳能對中國的色彩文化教育有壹個初步的了解和印象。
1.了解中國色彩發展的歷史
中國色彩應用和傳播的歷史,在混沌的原始時代就可以清晰地找到。隨著人類生理水平的提高和視覺生理系統的發展,色彩意識逐漸在人們的思維中誕生。作為壹種初始的心理現象,它以物質本來的顏色來反映和刺激人腦。這種對自然色彩的認識激發了人類最原始的色彩應用意識,豐富了我們人類精神世界的需求和創造生存環境的勇氣。
就色彩本身而言,無論是人類原始時期,還是現在的文明時代。自然色彩的存在不是根據人的需要而存在的,色彩的應用是根據人自己的選擇而存在的。在商業色彩形成的早期,它是為了原始人類應用的需要而存在的。當人類可以創造工具,並以工具交換自己的需求,當人類的祖先開始懂得用顏色裝飾自己的工具時,最早的商業色彩形式隨著人類的進步而出現。
應用色彩沒有高級和低級之分,只有高級和低級應用的享受。古人說“謂之色已用而不用”。自然色彩和應用色彩,商業化是設計和創造的過程,使用是精神享受的目的。但是人們對顏色的理解是壹樣的。
“對顏色的感知是動物的本能”;
“理解色彩是人類的需要”;
“傳播色彩是人類發展的要求”;
“商業色彩是傳播色彩的壹種手段”;
“享受色彩是人類進步的標誌”。
中國的史前文化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在野蠻的低級發展階段,人類的高級屬性開始發展。原始人在舊石器時代主要生活在自然的色彩環境中,但他們對色彩的感受和理解僅僅停留在對動物、自然形態和自然界空間的視覺信息和感官記憶刺激體驗中進行區分。自然色成為原始人加強顏色記憶的顏色“教科書”。
人類只能被動地接受自然界四季多變的色彩環境,自然界的色彩現象是人類心理色彩的量化標準。在原始人類生存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人類並沒有用審美的眼光去看自然,人類之所以不能進入自覺應用的階段,是因為人類對自然色彩的最初意識並不是審美意識,而是壹種被動教育的自然現象。但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自然色彩現象會成為壹種進入人類祖先潛意識的模式,為人類最早的商業色彩設計奠定基礎。
其實,人類祖先對色彩的“依戀”應該屬於自然之子——石頭。人類開始創造的第壹件工具是石頭。當時人類祖先選擇天然石材的標準是——得心應手。考古學家發現,大量的石器是由瑪瑙、各種燧石、蛋白石、水晶、脈沖應時等制成的。,五顏六色。正是這種炫目的刺激效應,能夠激起對色彩感官更大的興奮,也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刺激,能夠逐漸激活人類祖先大腦中壹直沈睡的色彩本能,逐漸變得敏感。自然界中的色彩不會自發成為喚醒色彩美感的力量,啟蒙者只能靠人類自己創造事物。作為對自身本質力量的感性確認,工具形式從壹開始就使人興奮;也有了這種深刻的心理積累。本能覺醒的過程就是本能升級、發展、轉化的過程。這是人類祖先的眼睛轉化為“欣賞形式美的眼睛”的過程,本能被喚醒和提高。最後,人類會用欣賞工具色彩的眼睛去欣賞大自然賦予的壹切。這是大自然的人性化過程,小石器是人類色感的啟蒙老師。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活開始發生變化。進入母系社會時,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長期受到自然色彩的潛意識教育,開始有了壹點控制自然的意識,開始興起。這就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模式,有首領或戶主的出現,有等級的區別,有約束人們向神祈禱的需要,有巫術的觀念。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現象作為民族圖騰來崇拜。追回國的“山頂洞人”都穿著赤鐵礦沙粉的衣服,屍體旁邊還散落著“紅粉”。對他們來說,紅色不再是生理感官的刺激(動物也可以有),而是開始包含應用或提供某種行為概念的意義(動物不具備)。原始人染紅灑紅粉,這是原始人第壹次模糊的裝飾意識活動,即色彩的運用是為原始宗教、藝術、審美、巫術、禮儀服務的真正開始,是中國色彩運用史上最早、最原始的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的壹個分類,字面上是“某種藝術”的壹種表現形式,“民間”壹詞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貴族藝術”有明顯的區別。然而,無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結構“藝術”的重點是“藝術”,所以我們有必要先了解藝術的含義。《辭海》(臺灣省中華書局)有以下定義:“藝術”1。從廣義上講,壹切活動及其生產,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等,都稱為藝術;義等同於技術。2.狹義:指具有美好價值觀的活動或其活動的產物;意義與美術相同可見,美術是指知識和技術,也可以描述為“技巧性的藝術”或“工藝”。這可以從周代的六藝(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和《鄭國學筆記基礎叢書》中關於“百工”的註釋得知,藝術的本義是指“手藝”,從古籍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定義:
1.手藝是指生活必需的知識。
2.工藝是指人類制造日常生活用品的東西。
3.工藝是指通過考慮材料和加工工藝,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
4.工藝是指技術熟練、精湛。
從上面列舉的藝術定義,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區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工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在民間形成、發展和廣泛傳播的各種民間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和藝術能力,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切割和雕刻、木偶、魔術、雜技、土著文化等。,屬於民間藝術。
中國民間工藝微雕介紹:
我們的郭月明老師認為,含蓄的藝術既珍貴又艱難,因為它不僅含蓄,而且必須在微笑中再現藝術的精神和魅力。每壹件精妙的藝術作品,都是在基本功上的成功,同時也飽含著心血和汗水。
他期待我們新壹代微雕藝術家能學到東西,但他不期待藝術機會主義能壹蹴而就;他期待我們的作品有壹天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他以媚俗的作品欺騙世界為恥。時至今日,他仍在衣櫃裏埋頭苦幹,不知早晚,他也叫冬夏;在微妙的藝術這個生機勃勃的領域裏打拼,不問收獲,也叫個人名利。淡泊恬靜,耐得住寂寞;超然,自求,這是中國微雕藝術家學習生活的真實寫照。
“皮影戲”是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景道具和布景)產品的總稱。中國皮影藝術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與中國傳統戲曲巧妙結合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中不可或缺的精美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透過白色幕布觀看平面木偶表演的光影,以達到藝術效果的壹種戲劇形式;皮影戲中的平面人物和道具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和刀雕繪制的皮革制品,因此被稱為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最早的戲曲之壹。其表演設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幾千年來,雷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流傳很廣。而且皮影戲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作用。新的地方戲很多,都是從各種皮影戲的唱腔衍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的表演原則和皮影戲的藝術手段也對現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藝術電影的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西方世界,從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以及其他世界文化名人,都對中國皮影戲藝術給予了高度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領導人曾多次以皮影戲招待國內外來賓。然而,文革災難之後,皮影戲藝術瀕危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和景物的造型和制作,則屬於我國民間藝術的範疇。。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影子表現,它采用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方法,對人物和場景進行了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劇化等大膽的綜合處理。其臉譜和服飾生動傳神,誇張幽默。或簡單粗暴,或精致浪漫。除此之外,流暢的雕刻,華麗的著色,貫穿全身,靈活的工藝,真的讓人賞心悅目。皮影戲產品(簡稱皮影戲)不僅用於皮影戲的表演,也供大家用手把玩。也可以放在窗前或白墻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中國的皮影戲因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息濃厚,被國內外眾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家和皮影戲愛好者所擁有,兼具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在國際交流中,中國人經常把中國皮影戲作為頭等禮物送給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之壹。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鏤空的金銀箔、皮革或絲綢做裝飾品。後來在105年,蔡倫對之前的經驗進行了改進和推廣,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雕刻形式誕生於現在的剪紙藝術,因為它找到了更受歡迎的材料。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世界風箏界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科學家翟墨制作的。早期風箏主要用於軍事,從晚唐開始逐漸用作玩具。現在中國的壹些風箏出口到日本、韓國、歐洲和其他國家。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傳統民間裝飾藝術之壹。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效果明顯、適應性廣而受到普遍歡迎。因為它最適合農村婦女的休閑生產,既可以作為實用對象,又可以美化她們的生活。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剪紙不僅表現了大眾的審美情趣,也包含了民族深層的社會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壹,其造型特征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最早的剪紙實物已在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但學者們認為它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婦女將金箔和銀箔剪成碎片貼在太陽穴上的習俗。蔡倫之前的東漢時期的紙品雖然已經找到,但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未必早於漢代。早期的剪紙與道教對神靈的崇拜有關。比如杜甫的詩裏就明確記載“溫湯煮我腳,剪紙喚我魂”。苗族至今仍有在大年初壹剪鬼神貼在牛棚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過去,人們用紙制作不同形狀的物品和肖像,然後和死者壹起埋葬或在葬禮上燒掉。這種習俗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有時仍然可以看到。剪紙藝術壹般是象征性的,剪紙也是作為祭祀祖先和神仙的裝飾品。現在剪紙更多的是用於裝飾。剪紙可以用來裝飾墻壁、門窗、柱子、鏡子、燈具等。也可以作為禮物的裝飾,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以作為禮物送給別人。過去人們用剪紙作為刺繡和繪畫的模型。
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只需熟記手稿,直接用剪刀將紙剪成圖形,而專業藝人則用刻刀在蠟板上制作,稱為“刻紙”。它是通過打稿、裁切、粘貼、剝皮、修邊制作而成,可以壹次切穿多層紙,提高產量。
剪紙因為材料薄,所以采用對稱布局,物象串聯的平面構圖法。形象裝飾豐富,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美的圖案裝飾主要人物。聰明的藝術家在表達“貓抓老鼠”的時候居然創造出了“老鼠在透明的貓肚子裏”的奇特效果,天真的畫風十分耐人尋味。平面疊加的方法不僅營造了濃郁的民族氣息,而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並不追求嚴格的寫實,而是表現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如陜西剪紙中的牛,將牛身上的旋毛誇大,成為牛身上的裝飾圖案,既增加了視覺的動態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的美感。
春節習俗:舞獅
春節前後,千百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比如接神拜天,是迷信的。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漸被淘汰,壹些習俗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放鞭炮、貼春聯和年畫、打龍燈、舞獅等。,至今仍廣受歡迎。
舞獅
每當“鞭炮殺舊歲”的時候,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伴隨著熱烈的春風和歡快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對於壹年壹度的春節來說,更是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中國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相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膠州刺史奉命進攻林逸,林逸的王範陽也用象兵參戰。由於這支象軍的士兵騎在壹只長著長矛的高大大象背上,只有短武器的敵人很難靠近它,宋軍的士兵開始吃大虧。後來,先鋒軍官真武將軍宗彜想出了壹個辦法。他說所有的動物都害怕獅子,大象可能也不例外。於是,很多假獅子都是壹夜之間用面條和麻做的,塗上五顏六色,嘴巴張得特別大。每只“獅子”都被兩名士兵披上,藏在草叢中。他還在預定戰場周圍挖了許多又深又大的陷阱。敵人驅趕象軍進攻,宗彜用弓放出假獅子。這種“獅子”壹個個轉過大血口,直奔大象而去。
大象驚恐地轉過身來,宗彜趁機命令士兵們把所有的弩放在壹起。受到驚嚇的大象立刻拼命地四處奔跑,很多都掉進了陷阱,人和大象都被活捉了。.....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流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出使西域記》,其中有“蒙面蠻子與蒙面獅子,雕木為頭尾;鍍金的眼睛鑲著銀牙,上升的毛衣鑲著耳朵……”。可見唐代就有了現代舞獅。
為什麽人們喜歡在春節期間舞獅?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了壹個妖怪。每年都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毀壞莊稼,危害人畜。農村的人苦不堪言,把竹箅子紮成幾個獅子模型,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怪物出現時,鑼鼓齊鳴,獅子齊舞,向怪物撲去。怪物嚇壞了,掉頭就跑。因此,每年春節都會敲鑼打鼓,人們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除穴除蟲、預測吉祥之意。
除了春節,舞獅還經常在喜慶的日子裏用來娛樂。在民間舞獅中,兩個人扮演壹只大獅子(有的地區叫太獅),壹個扮演小獅子(有的地區叫邵獅),壹個扮演武士,手持繡球作為引導,先踢腿誘導獅子跳舞。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獅子突然擡頭,轉頭向下看,轉頭俯臥,搖頭擺尾,各種方式,趣味十足。在模仿動作中,有舔毛、擦腳、撓頭、洗耳朵、拜、滾等動作。技巧方面,有樓梯、天橋、三山、球洞、下坡、滾球、吐球、摘青。
竹馬壹般是用竹皮或竹簽,糊上紙,塗上顏色制成的。竹馬分成兩半,綁在表演者的腰上,使表演者看起來像騎馬。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到處都是中國式的褲襠褲,壹頭是馬頭,壹頭是馬尾辮。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分,加上馬頭,稱為“褲馬”。
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通常在廣場或街道上跑竹馬。山西省各地參加竹馬跑表演的人數不壹,活動形式也有所不同。
中國民間藝術欣賞祖國大家庭中的各民族,他們都具有很高的審美能力和優秀的創作能力。其中產生、流傳和發展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壹,是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間藝術是相對於宮廷藝術、文人藝術、職業藝術而言的,被魯迅先生稱為“生產者藝術”。指的是服裝及配飾、床上用品、炊具、家具、年畫、剪紙、表演、玩具等。由勞動人民作為主要作者為了滿足勞動人民的日常需要和審美需要而創作的。它在藝術上融合了瑰麗與質樸,呈現出質樸、明快、火熱的風格,散發著勞動人民內心真誠、善良、率真、熱情的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
因為民俗是民俗的載體,所以要結合各民族、各地的風俗去欣賞。俗話說“十裏不同俗”,不同地方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和活動。民間藝術與這些節日結合緊密,要欣賞它是如何“學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的。民間藝術是表現性藝術的壹種,也就是他們說的“發自內心”,“我們可以隨心所欲”。我們無法用科學的解剖視角去衡量,也無法用專業的審美標準去欣賞它的好壞美醜。而是要通過民間藝術特有的“吉祥美好”的趣味和幼稚的表現手法去感受、體驗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