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勃朗出生於1606年7月15日。他是萊頓市壹個磨坊主的兒子。早年師從鹿特丹的壹位大畫家學畫,後來又進入阿姆斯特丹的畫家皮特拉斯特曼的畫室學習。最終,他離開了老師開始自學。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有《正在讀聖經的母親》、《杜普教授講解剖課》、《壹位東方人的肖像》、《瞎子》等。
1634年,倫勃朗與壹位有錢的畫商的親戚——莎斯基雅小姐結了婚,在他自繪的《畫家同他的妻子莎斯基雅》中,他把自己打扮成武士,舉杯慶祝,他的妻子坐在他的膝上,也回頭向觀眾致意。畫面充滿了歡樂、幸福的氣氛以及畫家對生活充滿自信的豪氣。
這壹時期,是倫勃朗最為幸福的壹段美好時光。他高超的畫技,為他引來大量的雇主。但是,由於他有收集藝術品的嗜好,使他沒能積蓄錢財。倫勃朗不但收集古今的名作珍品,也購買壹些無名畫家的作品。而且常常是他自己把價錢擡得很高,他說道:“這是為了維護藝術職業的尊嚴。”
倫勃朗是17世紀荷蘭畫派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家,也是17世紀整個歐洲藝術的傑出代表。他是肖像畫、風俗畫、歷史畫及風景畫的壹流大師,幾乎擅長繪畫藝術的壹切表現形式,其中油畫、版畫、素描尤為精到。最應該提到的是,倫勃朗在銅版畫方面為後代留下了重要的遺產。丟勒是木刻版畫的先驅,倫勃朗則是腐蝕銅版畫的更加偉大的先驅。
1642年,荷蘭最偉大的藝術家倫勃朗受壹群軍人的委托,創作壹幅集體肖像畫。
倫勃朗壹反常規,沒有像哈爾斯畫的軍官群像那樣,每個人都很完整;也不像他早先畫的《杜普教授講解剖課》那樣,每個人都顯現在同樣明亮的光線下。倫勃朗把這張群像畫畫成壹幅具有戲劇性的風俗畫。
壹群軍人正在長官帶領下出發巡查。倫勃朗選擇了大尉班寧·柯克下令連隊出發的瞬間。軍人們正從兵營中急急忙忙趕出來。隊伍還沒有站好,亂轟轟地聚在壹起。
有的人正在走動;有的人正準備武器;有的人正要舉起旗幟;還有幾個孩子在其間嬉戲。倫勃朗采用了明暗法,使造型更為厚實。這加強了戲劇效果,同時也顯示出壹種高昂的戰鬥熱情。倫勃朗把兩個普通的戰士放在最前面光亮處,突出了這種風俗畫的戲劇性。
他們都在手忙腳亂地準備著。其中的幾個孩子也比較突出。尤其是其中那個正快步跑著的小姑娘,她被強烈的光照著,甚至可以說她自身就是壹個散發著光的小天使,在光線的對比中,更顯出孩子們的純潔、嬌憨。而其他的人物都退居在黑暗中。應該說,這幅畫是很不錯的。
但是,因為軍人們要的是肖像畫,許多軍人都不滿意被放在陰影中,因為,他們都出了相同的價錢。但向來正直、自由,壹心要維護藝術職業尊嚴的倫勃朗,拒絕修改作品。
結果,雇主們提出抗議,把他告上了法庭。最終,在那個日益商業化的社會中,倫勃朗被迫交了大筆的賠償金,而且他的名聲大損,訂畫的顧客也大為減少。
從此,倫勃朗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每況愈下。這可真稱得上是倫勃朗壹生的大禍。
此後,不幸的事情又接連而來,倫勃朗在貧困中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但是,在這接二連三的打擊與挫折的過程中,倫勃朗參透了世事,開闊了眼界,對社會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缺少生意的日子裏,倫勃朗可以安下心來作自己喜歡的畫了,不會再受制於那些顧客們無理的要求與打擾。從此,倫勃朗的藝術水平更進壹步達到了精純的境界。他這壹時期創作的作品多為優秀之作,例如《聖家族》、《牧人來拜》、《壹個猶太商人》、《對鏡理裝的少婦》、《荷馬》、《浪子》等等,體現了畫家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其中《聖家族》壹畫明顯地體現了畫家註重勞動人民的傾向。這幅《聖家族》完全沒有先輩作品中那種神聖的氣息。
畫面上除了左上角從窗戶上飛進來幾個小天使,表明這是壹件有關宗教“神跡”之外,完全是壹家窮苦的荷蘭農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壹位穿著粗布長袍的農家少婦,腿上蓋著壹件厚衣,腳踏暖爐,正對著壹堆燃燒著的木柴讀書。天氣變為暗淡,火焰也微弱下來。少婦轉過身關切地掀開蓋著搖籃的衣服,看看她初生的小寶寶是否睡得安穩。
盡管她的丈夫在壹旁不停地揮斧劈柴,在微暗的光線下,孩子依然睡得十分香甜。倫勃朗在這幅畫中,把基督耶穌壹家描繪成普通的勞動人民。他根本不願意為了附庸高貴,而畫上那幾個“神聖的光環”。因為,倫勃朗知道,假如《聖經》上所述的基督的身份也是真實的話,耶穌壹家就應該是這種平凡的人,過的也就是這種平凡的生活。馬克思說:“倫勃朗是按照荷蘭農婦來畫聖母的。”我們在這幅畫中直接感受到的是:北歐冬日裏壹個貧苦的農民家裏,人們過著勤勞簡樸的生活,洋溢著親子之間的溫情以及壹家人的幸福。
此外,倫勃朗還畫了壹系列自畫像,其中,在這壹時期的最後壹幅被人們稱為美術史上的奇特之作。筆法十分蒼勁,厚塗的色彩猶如鑄銅壹樣閃閃的發亮。身披舊衣的倫勃朗,瞇著眼睛,嘴巴微張,好像在哀哭,又似乎是在冷笑。這時的倫勃朗已是孑然壹身了。
晚年的倫勃朗十分悲苦,妻子早亡,兒子也已夭折,他原來精心收藏的藝術珍品早已被教會沒收。倫勃朗親身體會著勞動人民所受的災難,使他的思想更為深刻,直到他臨終的前幾天,仍拿著畫筆,在辛勞地創作。他最後的壹幅作品就是《浪子》。
1669年,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家淒苦地走完了自己輝煌的壹生。
傑出的偉大藝術家倫勃朗勤奮壹生,留下了大量傑作。他死後聲譽更是與日俱增,偽作遍布全球。在西方美術界有個笑話:“倫勃朗壹生畫了600張油畫,其中有3000張在美國。”但是,就這歷來被人們公認為真跡的600張油畫,近年來又引起爭論。1968年,在倫勃朗逝世300周年紀念的時候,荷蘭的6位藝術學者組成壹個調查團,訪問了世界各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經過對600張原作進行審查後,調查團得出結論:其中大約只有350張是靠得住的。因此,現在說倫勃朗的作品,就是油畫300多件,銅版畫300件,還有許多素描的珍品。
不僅倫勃朗作品的真偽成為專家們研究的重大課題,而且倫勃朗作品的被盜也成為轟動世界的新聞。70年代初,邦奈博物館珍藏的壹張名為《拉比的頭像》的作品被盜,驚動了歐美兩大洲的警務人員。這張只有9英寸高的小畫,當時估價至少數十萬美元。而在拍賣會上,倫勃朗作品的價格仍然在不斷上升。
想想當年倫勃朗淒苦的生活,再對比壹下他身後巨大的聲譽。當年那幅成為他不幸起點的《夜巡》,對他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對於我們欣賞者來說,又究竟是福?還是禍?我們不知如何去回答。
難道說,偉大的成功,必須要以艱難困苦中走過的路程為代價?
面對偉人,我們陷入了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