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藝術品收藏家的地址

藝術品收藏家的地址

唐朝以前,收藏品只屬於皇室和貴族階層。中國的書畫在南北朝時期開始興起。在唐朝,皇室花了很多錢來收藏兩位國王的書法。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竭力收集《蘭亭序》的故事最為著名。當時中國的藏品都是皇帝和貴族的,老百姓沒有能力和財力收藏。這種現象在宋代有所改變。從打破階級固化的角度來看,宋代的科舉制度可圈可點。秀才可以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有機會做高官,所以可以換個階層。大學者蘇軾,祖上不做官,叔父是秀才,蘇轍、蘇軾是家中第壹代官員,所以他有余力開始收藏名人字畫。當文人成為社會主流後,開始涉足收藏。他們在撰寫文章傳播自己文化觀念的同時,形成了各種社交圈互相影響,傳播這些影響。歐陽修的學生蘇軾,與壹大批文人交往。這些文人進入收藏圈後,不僅將其視為私人愛好,反而賦予了其文化意義。他們覺得收藏對治國理政、學術研究、歷史研究意義重大。於是,收藏從個人愛好上升為利國利民,可以宣傳鼓勵的行為。這種變化對中國後來的收藏影響很大。宋代米芾寫道,收藏者分兩種,壹種是好事者,壹種是鑒賞家。此後,學者們為收集行為辯護。趙明誠和李清照是收藏家。趙明誠出身官宦書法家、碑刻家,其妻李清照也出身名門。兩口子壹起做收藏,還挺有錢的。逃跑的時候,他們可以放棄壹切,但必須把心愛的藏品帶上車。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第二次結婚不久就離婚了。據說她第二任丈夫企圖她和前夫趙明誠的收藏。離婚後,李清照的余生都是自己壹個人生活。李清照夫婦只能算是周整理的中國藏家中的壹個小例子:“從這些文人墨客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文物有壹種使命感。從此,中國文化人把收藏變成了壹種文化使命,與國外藏家的收藏行為不同。作為二戰後在美國經營中國古董的古董商代表,安思遠頗具傳奇色彩。65,438+09歲時,安思遠在古董商愛麗絲·博尼的畫廊工作,獲得了他的賞識。他了解了中國的陶瓷、家具和繪畫,並有機會與博物館和學術界交往,這為他走上中國的文物收藏之路奠定了基礎。65438-0959年,30歲的安思遠在紐約曼哈頓58街開了壹家古董店,專營中國文物。除了零星的交易,他最擅長的就是積累壹系列的商品,然後舉辦展覽,出版作品,推薦給最有實力的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館。安思遠藏品中的燭臺鼠是在紙上上色的,23.3×32.2cm,這幅畫上除了齊白石的印章,還有愛麗絲·博尼和安思遠的印章。這兩位熱愛中國文化的古董商,也像中國的藏家壹樣,在自己經手的藏品上刻下自己的中文名印章並加蓋。安思遠是美國20世紀後期權威的亞洲藝術品經銷商和收藏家之壹。他率先收藏了壹系列明清家具,是六七十年代明式家具收藏熱的活躍人物。1970年出版《中國家具:明及清初硬木舉例》壹書。後來,書中的幾件藏品被捐贈並出售給大都會博物館,收藏在阿斯特贊助的“阿斯特庭院”中。這是美國博物館中的第壹座蘇州園林式建築,它將中國家具這壹在當時被忽視的藏品提升到了壹個突出的位置。在他當時的助手吳爾祿(後來成為古董商和當代畫的經紀人,以行事低調著稱)的建議下,他重視碑刻收藏,以1994從佳士得購得香港收藏家李啟彥送的宋陀《春華閣》第四卷,以1995從佳士得購得臺灣省收藏家吳普新收藏的《春華閣》第六卷。2003年,他以450萬美元的價格將這四卷宋拓的《春華閣帖》轉讓給上海博物館,成為轟動壹時的新聞。畫冊《雜果圖》彩紙,30.8×63.8cm,1945。在丁福之,安思遠以1986向大都會博物館捐贈了壹批近現代書畫藏品。他的住處離這個博物館不遠,他是那裏的常客。安思遠最大的生意出現在1981。銀行家兼收藏家克裏斯蒂安·休曼(Christian Humann)去世後,安思遠以1.2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1.6萬件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的藝術珍品。他把壹部分賣給了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和大都會博物館,壹部分由香港佳士得1982拍賣,其余部分由紐約蘇富比1990拍賣。他在2014去世後,保存在紐約第五大道960號公寓22個房間的數千件藏品舉行了7場拍賣,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註。經過十年完成初稿,四年修改,周完成了《中國藝術收藏史》。他從史前人類收藏穿孔貝殼的故事入手,全面回顧了中國五千年的文物藝術收藏史,包括對商周秦漢以來各個歷史時期收藏文化走向的精妙分析,對當代新興收藏現象的敏銳觀察,以及以案例形式展現的重要收藏者的經歷、思想和影響。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本書精選近150組中國文物藝術品,包括玉器、青銅器、繪畫、書法、碑刻、瓷器等,躍然紙上,極具審美和收藏價值。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重要中國藝術品來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十余家博物館,其中許多是首次進入公眾視野。2019、10、12周六,19:00-21:00,在商務印書館、名著書店舉辦的新書沙龍中,劉月燕擔任主持人,周帶著他的《中國藝術收藏史》、。在直播中,周談到了他花多年時間寫這本書的原因。周是《中國藝術收藏史》的作者,藝術和建築評論家,自然歷史作家,曾任《金融時報》和《新京報》的文化記者。其自然史專著《花木人文之旅》被評為“2016中國好書”。潘采夫作家,資深媒體人,曾任《新京報》文化副刊主編、《杜南周刊》總編輯。他目前是博雅小學FM和CPO的聯合創始人。著有文化評論集《爾時代》和文化散文集《十字路口的騎士》。主持人:劉月燕《中國藝術收藏史》2005年的圖書編輯,時任《新京報》藝術記者的周,也親身感受到了藝術市場的飛速發展。飛去全國各地報道藝術活動很正常,機場書店成了他最喜歡的地方。他漸漸發現了壹個問題:那麽多關於收藏的書,大多是關於如何欣賞和成交的,卻很少有關於人們如何收藏、如何收藏的故事。每壹件玉器、青銅器、書畫都能保存至今,背後都有文化、政治、經濟因素的感人故事。如果孔子弟子編纂的《論語》簡本在《秦始皇焚書令》和秦末戰亂中被徹底摧毀,儒家思想在後世的中國社會還會有這麽大的影響力嗎?如果《清明上河圖》沒有流傳下來,今天的人如何重構北宋的城市景觀?”除了去實體書店,周還在網上進行了搜索,卻沒有這回事。周是的活動家。知道了這個空白,他開始準備:“可以說,每壹件珍貴的藏品都是文明的豐碑,吸引著人們前來祭奠。現在,我正試圖繞過紀念碑的背面和底部,看看它的基座的材料、質地和顏色,仔細檢查它的構造和構成,看看它為什麽矗立在這裏,以及它將如何影響後代。”“周對的收藏和整理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除了中國歷代的收藏,周還註重中外的收藏文化,收藏家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如清末收藏家如何收藏埃及文物和藝術品,美國收藏家如何將大量文物提供給中國並公之於眾。想知道更多故事?
  • 上一篇:聯通IPTV機頂盒怎麽設置?最好有詳細的教程。機頂盒型號是中興zxv。
  • 下一篇:蘋果iphone se是壹款怎樣的手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