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畫家壹樣,他可以描繪世界。五蘊無數,不可建。世間萬物,本來都是我的心在描述。壹切都是我的心臆想出來的,我的心是快樂的,所以壹切都是這樣。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是虛幻的感情,在生死變化中流動。欲界是壹切對食糧有貪欲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從六欲天堂,從四大洲人獸所居,到無盡地獄;色界是壹切眾生無色欲、無食色、無色欲而仍有色相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的世界只是壹個人在思考、在行動、在認識的世界,沒有物質的世界。那是壹個所有沒有色相卻活在深禪定中的眾生居住的世界,天空是屬於它的。這三界是普通人生死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者的目的就是跳出三界。
佛說:從心出發,從因緣中感受果,落入因緣因果律編制的自然程序,從中得到五義,因緣果,三界六道。雖然我們人類的眼、耳、鼻、舌、身、心是業障的基礎,但它們沒有善惡屬性,也不是直接的業障。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內心所擁有的。
唯心三界,這個心是五蘊中的自覺心嗎?有意識的心是包含在五蘊的知識裏的,不可能生出五蘊。三界之心除了五蘊之外,也可以與五蘊共存,世間能產生五蘊的心,絕對不是五蘊所說的法。這個心是我們每個人的本真,是不朽的,是自在的,是自由的。這個心裏面充滿了各種功法,這才是自持持法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法身。每個人都有真心和妄想,我們執著於自己的妄想,從迷茫到痛苦,在業障的車輪中陷入三界六大司。
三界六道五情的世界,都是心造的。人們常常把腦和心當成自己的心,但這不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誠因為妄想和執著而變得很不可靠,只有當無知被打破,知識變成智慧,它才會變得可靠。壹念之差悟出眾生皆佛,關鍵是如何破除虛妄之心,找到自己的本真。
唯心三界,壹切規律都只是知識,壹切規律都被知識改變。這個心,就是我們的如來和真心,這個知,就是我們的分別和執著的妄想。在大乘佛教中,吳萬雲法談到了十法界的不同因果關系。當我們思考十法界的差別因果時,基本上分為兩個方向,壹個是六法界的混合因果,壹個是四聖法界的純因果。在這十大法界中,佛、菩薩、覺遠、文生是四大神聖法界,所謂六道是天、人、阿修羅、三善三惡、地獄、餓鬼、畜生。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壹切都來自於頭腦。在壹般人眼裏,有十法界的形象。其實是由頭腦實現的。當妳圓滿了,就是真正的佛法境界,沒有分別。
在人體中,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之外,還有第七種感官叫做“末世知識”,第八種感官叫做“雅利安知識”(也叫藏識,意為收藏)。前六感的作用是吸入外界,後六感是與前六感和第八感保持聯系(就像壹個倉庫保管員,好的壞的,都儲存在倉庫裏)。但是這七種感覺都沒有善惡的屬性,主要是因為第八種感覺。
從佛教唯知識論的討論來看,這種雅利安知識可以看作是壹種意識層面下的“心智計算機”,具有儲存信息並根據自然因果規律進行處理的功能,實際上是心智知識的基礎。所以說:“隱識如海,前七識如海上漲浪”。人類的每壹次心理活動和善惡事跡,不僅產生了相應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在內心深處留下了“種子”(就像植物的種子,但生命的種子是壹種習慣,是行為形成的習慣)。而這種種子就藏在雅利安知識裏,這種種子就是推動人類生生不息的主要因素。
三界唯壹的心不是五蘊中的知識,宇宙知識中的知識不是六識中的自覺心。壹切法界能生,不是基於六識的意識,而是基於六法,也就是阿賴耶知識的第八感,可以更理解為通過六識的接觸和最後知識的傳遞,在自我中形成的習慣、潛意識和經驗習慣。我們的習慣越重,分離和二元對立的思想就越重。
人類當前的每壹次心理活動,都必須基於隱藏在阿耶知識中的種子,也就是所謂的“種子是當前的”,但這種現象當然需要所有的因素,就像植物的種子只有具備適宜的溫度、濕度等因素,才能發芽生長。而這種當下的心理活動和行業,會不斷留下新的種子(也就是新熏出來的種子),儲存在阿拉耶知識的倉庫裏,也就是所謂的“當下生種子”。因為種子生出已有的種子,所以成為“種子生出種子”,因為不斷的發展,所以為生命的花園增添了壹道新的風景。
阿賴耶的知識是二元對立的,即既有壹個不朽的“意識”(真誠真實的“我”),又有壹個生滅,這是由於不知道沒有意識生滅的真相而產生的妄想(業力的種子)。所以,人類雖然以因果報應的輪回來循環生死,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接受輪回的主體和實體。因為輪回,就像眼睛在暈眩或死亡後,在虛空中看到的花朵,就像幻覺,就像夢中的苦與樂,都出現在本覺真的心中,都離不開本覺真的真心。然而,這種意識的真實和不受約束的本質並沒有減少,只是因為所有的生命都被這些神話所蒙蔽,無法從這種意識的奇妙使用中受益。
阿賴耶的知識可以生三界、六道、五識,他可以生六識,他是三界的唯心之心,他是壹切法的知識;他生於十八世,通過所有的聯系,發展了六心,然後他做出各種思想和創造,只有在創造的過程中,他才能出生。對於修行大乘菩提的聖人來說,他們所修行的內涵必須建立在第八識之上,即無所不知、無所為、真空、法無我的人。因為八識人無我、法無我是真的,也不是通過修道轉化的,而是它本來的樣子。第八識自然者無我,法無我,只有脫離五蘊的自性,才能解脫。
知萬物,是指壹切事物、事物、思想都是由我們的知識來實現的。萬物、事物、思想就是法,我們的分離就是知識。從前寒山大師靜下心來,在內院問彌勒佛:“什麽是知識?什麽是智慧?”智慧是智慧,知識是知識。彌勒菩薩說:“尊是知,無分別是智;根據知識,根據智慧;有生死,無佛。”簡單明了。我們總是在區分好與壞,大與小。這是知識。所以,萬物、事物、思想都是“唯心所顯,惟知所變”。只要能“棄染返純,轉識為智”,就能成佛。“棄染歸網”就是把染過的東西(即同相的東西)都扔掉,放下,什麽也得不到。凈意味著什麽都沒有,不是純潔。平靜的生活還是有收獲的。所以這裏的“凈”就是菩薩教導我們的:“取六根,凈念此起彼伏。”“化識為智”就是把我們的八識變成四智,第八識變成大鏡智,第七識變成等智,第六識變成妙觀智,前五識變成成功智。只要能化知識為智慧,就能還原我們的本來面目,重現我們的神秘和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