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小時候燒香放鞭炮,閹割家人先祭祖。再見,長老。獎勵壓歲錢。同種族的年輕人手拉手,由近及遠,按順序拜年。早餐吃壹頓平淡的食物,依然是素食,很和諧。祝家庭和睦平安。平糧中含有麩皮和硬幣,起到“運勢”和“財氣”的作用。晚飯後,大嫂們蜂擁到街上拜年。第三天中午,在宮廷裏燒香,全家團聚,這壹天被稱為“歲歲”。第五天再吃扁食,這叫“掐嘴”。教導幼兒,不要罵人,不要胡說八道,尊老愛幼,少說多做,勤學第壹。第七天是火日,遵循古代習俗,做飯開飯。舊俗敬火神,村裏人開懷暢飲,鑼鼓喧天。在八月的第八天,我們吃豆腐,這意味著“都煮熟了”,並祈求壹個好年景。第九天是水果日,吃鯉魚,希望“盈利”,祈求新的壹年。東部山區果農特別重視,現在依然如此。
春節期間,所有業務停止營業,辦公室關閉三天,劇院和商店照常營業。第三天,各單位照常上班,沿襲古老習俗,放鞭炮,聲音很大。
2/先說年貨:
做年貨:
除了置辦年貨,我們那裏家家戶戶都在大年三十前三五天開始做年貨,比如磨豆腐(壹般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讓豆腐”等豆腐系列)、炒水果(就像街上賣的糯米油餅)、糯米糕,基本都是留不住的食物。臘肉和水酒之類的東西,過年前壹兩個月就吃完了。
新年前夕:
除夕應該算是全家最忙的時候。早飯後,家長們開始殺雞鴨準備年夜飯,小社員們搞打掃衛生,貼春聯,貼年畫。
中午吃飯前,家裏的男性成員(男性不在的情況下,女主會代替他們)提著供品去祭祖墳,他們的祖先是最好的,那就讓他們先吃年夜飯吧!掃墓回來後,家裏的女性成員基本都準備好了年夜飯。放完鞭炮,壹家人開始吃團圓飯。團圓飯在中午,所以叫年夜飯,不叫“年夜飯”。
第壹天:
在新年的第壹天,我們必須註意我們做的許多事情。按照老壹輩的說法,第壹天是否快樂祥和,預示著新的壹年是否順利,是否有利可圖。
初壹“驅寒”(音譯,還有“出門”的音譯,實際的書面語,我還不太確定)恐怕是我國特有的習俗。“驅寒”就是淩晨放鞭炮迎接新年,但有很多講究。第壹,時間不能選在淩晨零點,不能選在天完全亮後或者早飯後,但是在天馬,大概在淩晨4-6點之間;第二,“驅寒”只能是男性成員,起床驅寒的應該是自己醒來,而不是被吵醒;第三,驅寒的鞭炮壹定要足夠長(越長代表好運越久),鞭炮壹定要壹次放完(鞭炮壹氣呵成,表示新的壹年萬事如意);第四,“驅寒”後燃放的鞭炮,不要讓孩子接,也不要在晚飯前清理。諸如此類,以至於“驅寒”變得尤為重要和神聖。所以,如果哪個家庭不開心,不順利,老壹輩經常會蹦出壹句話:“看來初壹沒有‘好冷’。”
早餐也很講究,壹般吃年夜飯的剩菜(意為“壹年有余”)、面條或粉條(意為祝老人長壽、全家好運)
初壹要講究平安吉祥,所以說話有禁忌,不能帶“死”字,不能罵人吵架。
其實這些N多的老“講究”都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習俗,有些迷信有點傻。但是,除了那些晚輩無法接受的規則,沒有人會刻意去改變或打破。就像生日時吹滅蠟燭許願壹樣,都是祈禱自己和家人在新的壹年裏平安順利,全家在新的壹年裏都有好的收入。遵循舊規則沒有壞處。
新年快樂:
在我們家鄉,拜年是壹項長期的“工程”和任務,占據了“過年”的絕大部分時間。親戚很多,基本上從初壹到元宵節,還得在互相拜訪的過程中。
在第壹天,我通常給我的祖父母和叔叔的鄰居拜年。第二天去外婆家和舅舅舅媽家拜年,平時壹家人晚上都要吃個飯,過夜。所以親戚多,地方分布廣,拜年時間長。需要註意的是,出門拜年壹般是主人帶孩子,女主人要在家接待前來拜年的客人。等所有親戚都來拜年了,女主人就可以叫姐妹們回娘家拜年了。
娛樂活動:
過年的時候,村民最富裕的就是時間,自娛自樂的活動也很多。老人自發組織的劇團搭起舞臺表演唱歌;年輕的舞龍隊挨家挨戶拜年;年輕人組織的村籃球賽也精彩紛呈;每個村莊都掛起了各式各樣的孔明燈籠...以此類推,全民參與,老少鹹宜,其樂無窮!
尤其是放孔明燈籠,應該算是我這壹代人從小到大最感動的過年娛樂了。在每個村組,通常是幾個大人組織給孩子做燈籠,幾個“童王”組織孩子拿幾個器皿挨家挨戶“聚油”,壹路唱著童謠:“聚油放哨,養300斤豬,聚油放生,豬壯壯”。大家都希望新的壹年有個好收成,所以不在乎那個“油”!孩子們拿著“收集”的油,淋在綁在孔明燈籠上的布上,點燃火,孔明燈籠就起飛了。在組織者的命令下,孩子們跟著孔明燈籠走。孔明燈籠沒飛多遠,基本都是被小朋友追著打,然後帶回來回放。那些發現孔明燈籠的人走在最前列,被其他孩子簇擁著,享受著“英雄”的待遇。因此,每個人都趕上孔明燈,並非常努力。有的飛得很遠,追不上,大家都放棄了。如果落在其他村組,難免會發生爭執,最後還得兩邊大人協調。直到宵夜,所有的燈籠都要熄滅,這個活動才告壹段落。
隨著年輕壹代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他們家鄉的N多習俗都發生了變化。除夕的夜空中,燃放著越來越多絢麗的煙花。除夕夜,壹些人開始學習煮餃子和吃餛飩。淩晨0點,人們開始放鞭炮,真正做到了“辭舊迎新”;拜年不再花半個多月,而是幾大親戚的門都過了。等等......
然而,更多現代文化的出現也使保留失去了。越來越多的大人圍在麻將桌旁,沒有人對戲班或者舞龍舞獅感興趣。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看電視,看動畫片和肥皂劇似乎比追孔明燈籠更舒服。第壹天的扯皮隨處可見,沒人在意那麽多禁忌...
風俗在變,人文在變,但只要身邊親人的激情和家的溫馨氛圍不變,每年盼望回家過年的心情就不會變。
山東的習俗從春節的第壹天到第十五天。
農歷新年第壹天
嚴格來說,春運是從第壹天零點開始的。父母先起身發紙,開門前放壹條火鞭(據說是怕開門時直接碰到上帝),然後才能說話。其他人陸續起床。起床後,女人忙著煮餃子,男人在父母的指導下拜。在招遠舊時代,祭拜的順序是:壹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竈王爺,四拜財神,五拜老祖。
現在我們壹般只拜老祖。
[吃]
春節的第壹餐是餃子。煮餃子的時候,放鞭炮。有些地方為了驅邪求福,用芝麻莖煮餃子,寓意新年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來越好。餃子要煮得多,肯定是綽綽有余。飯後饅頭要放在鍋裏,意思是綽綽有余。餃子煮好後,先捧壹碗敬天地,再捧壹碗敬竈王爺。吃飯的時候,除了每人壹碗,還要多盛壹兩碗,希望人多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氣氛:吃紅棗意味著新的壹年要早起努力致富;吃栗子,意味著在新的壹年裏可以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吃花生,可以長壽;吃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壹個,大家都真心祝賀。
新年祝福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仍經久不衰。首先是家庭拜年,在壹個家庭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同輩之間互相拜年;然後,祭拜是給未服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五福的長輩和親友拜年。
以前拜年要磕頭,現在壹般只打個招呼。商人不僅要打招呼,還要祝賀對方發了財。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他們“壓歲錢”。新媳婦給公婆拜年,公婆給壹筆可觀的“壓歲錢”。運城等地有“春節長期乞討”的習俗。
[吉祥話]
春節說吉祥話是山東民俗的重要特征之壹。之前的每壹年,父母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孩子,不要在說話時“走火入魔”。就算出了事,也說點吉利的。膠東人最忌諱的兩件事是:第壹,打碎了東西,絕對不能說話。妳要默默的清理幹凈,迅速的扔到井裏,即使路上遇到熟人也不要說話。據說這樣可以消災;第二,初壹早上煮餃子,要煮幾塊,但不能說是碎的,也不能說是“在鍋裏”,要說是“賺的”。意在賺錢致富。商人之家最講究這個,對對話感興趣。妳問過了嗎?回答是;他問是不是賺的,回答說是賺的。所以,祝妳好運。
[牲畜]
雞、鴨、鵝等。不能在魯西南初壹早上放生。有的人壹圈壹天,至少半天。據說是怕他們汙染了年味,打擾了年味(因為鞭炮會讓家禽飛來飛去),牛、馬、狗、貓等其他家畜動物都有優待。初壹早上,即墨隔壹年給雞餵壹次飯。據說雞吃壹粒米就能下壹個蛋。給狗吃各種食物。據說狗先吃的東西壹定會有大豐收。
[送回家給教會]
萊蕪等地有初壹下午送家人回家的習俗。人們上墳,燒紙,放炮,磕頭,送祖先回墳,回家放好家譜,春節祭祖儀式就這樣結束了。但有的地區是開學第二天,有的地區是初三,各地不壹樣。
【禁忌】
第壹天禁忌很多,地點也差不多。在莒南,禁止推磨(年前就封了,初五才允許用磨),禁止提水,禁止掃地,禁止打人罵人。臨猗忌縫紉、包餃子、吃肉、搗蒜。怡園初夜不點燈。據說如果妳點亮壹盞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
農歷壹月二日
膠東地區在農歷正月初二後發新年賀詞。拜年的時候要擺供品,燒香燒紙,放鞭炮。壹些人在街上搭起祭祀臺,壹個接壹個地燃放鞭炮,非常熱鬧。有些地區在初三下午發新年祝福。
臨清有初二祭祀財神的習俗。商人家裏都擺著財神的牌位,桌上有“乾隆”和“棗山”。祭祀時,人們燒香磕頭。鄰居們也會帶著香紙到商人家裏去祭祀財神,祝賀生意興隆,主人也會用酒和菜招待他們,以表示感謝。
探親是春節的壹項重要活動。在膠東東部和萊蕪等地,初二去嶽父家做客。未婚青年男女可以不去看望父母,而是去看望祖父母。即墨初三或初四給公公婆婆拜年,初五去不了。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萊西串親戚的順序是“先見姑姑,後見姑父,公公婆婆在後”。
嶽父母壹家對待子女,尤其是新婚子女,要非常熱情。除了雞魚肉蛋,萊蕪等地的宴席壹般有“四頂四”,即四個果盤、四個炒盤、四個小碗、四個大碗、四個大盤。陪同客人要輪流給孩子敬酒。
膠東新媳婦第壹年要去老公爺爺奶奶家看看,叫“紮根”。據說到了爺爺奶奶家就可以紮根了,不會有離婚和早寡的情況。當他們生根,爺爺,叔叔,月經等。會給新婚妻子壓歲錢。魯西南新婚夫婦壹般在雙日串親,表示成雙成對,吉祥如意。
在舊社會,臨清壹般不在正月十五前串親戚。俗話說“七次不走,八次不動。走九次,婆婆就死了。”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不能串親戚,第十天,就可以了。轉的意思是過了十天到十五,不能串親戚。過了十五,就只能串親戚了。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東壹些地方稱為“五馬節”,當年騾馬的吉兇以這壹天的陰晴來核算,說萬裏晴空,騾馬興旺。
這壹天也被稱為“破五”。在壹些地區,婦女在初五之前不準外出探親,也不準用刀和尺子縫紉,更不準煮生米、生面和生菜。過了這壹天,他們不再是禁忌。在臨清地區的“破五”,舉行送家人上教堂的儀式。沂南也在這壹天退出了家族會館,有的甚至吃起了炸糕,掃起了院子。據說這壹天掃院子沒招到螞蟻。
這壹天,臨沂等地的婦女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據說動針動針會引來蠍子和蜻蜓。
這壹天壹般中午吃餃子,也可以吃面。有句話叫“初五吃面,壹畝打壹石”。
舊社會有初五送窮的習俗,或者叫“送窮媳婦”。茌平稱之為“五窮”,所以稱之為“趕五窮”,以避免拜年。在單縣,瘟神在這壹天被送來。為了消滅病人,家家戶戶都去村頭或路口送瘟神。壹大早燒香燒紙,祈求瘟神飛走,讓家人平安健康。
許多商人把初五稱為財神的生日,黃縣等地也叫“路頭日”,這壹天是市場開業的日子。人們燃放鞭炮,祭祀財神,吃象征金元寶的餃子,希望生意興隆,財源廣進。這壹天和第壹天壹樣,故意壞了幾個餃子。掌櫃在廚房外大聲問:“老兄,元寶賺到了嗎?”那人大聲回答:“賺了!”這是壹個好運氣。這壹天,最忌諱“補償”“離別”之類的字眼。吃蒜的時候不允許吃蒜瓣,蒜泥要叫“義和菜”,避免禁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唐代稱為“人勝節”。都說人丁興旺,身體健康。黃縣、招遠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為“小人七”、“成人七”、“老七”,中午吃面條祝人健康長壽。
有些地方在人的日子裏會有祭神的活動。這壹天,沂南推磨碾,送與天地之神。鄒縣祭火神祝融,舉燭社,名曰“護駕”。單縣、運城在這壹天送火神。
在人民日,臨清和濟南禁止婦女縫紉。據說:“人天天縫,只紮奶奶眼。”單縣早上吃餃子叫“擠老鼠嘴”,據說晚上不能點老鼠,以免害民。
正月初八
第壹個月的第八天是山谷日。魯南地區也稱這壹天為“轉巴”,或簡稱轉巴。這壹天,沂水家家戶戶都吃面條,寓意“壹畝三分地轉面軸打石頭”,祝願新的壹年五谷豐登。而沂南則完全相反。第八天禁止轉動,所有能轉動的工具,如紡車、打磨等,在這壹天停止轉動。博興等地滿是對山谷艷陽天的歉意。有的地方說8號天晴,適合山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傳說是石頭的生日。這壹天不準搬動石頭,也不準搬動碾、磨、臼、打布石等可能傷害當年莊稼的石頭物件。
在這壹天,昌濰地區的壹些人會燒香燒紙來祭拜石神。鄄城有擡石神的習俗。運城也有類似的習俗。鄒縣等地則保存十天,稱為“付娜”。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燈節。
據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是吉祥的燈,可以驅走邪靈,消除壹切疾病。於是人們經常拿著燈看對方的臉,也看房子裏裏外外的每個角落。
山東的燈籠種類繁多,各有特色。面燈和蘿蔔燈有很濃的農民味,而彩燈的城市特色更突出。舊時膠東、魯中、魯西南用豆粉、玉米粉制作生肖燈籠,做工細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燈籠的寓意是消除疾病,使人興旺。此外,還有代表十二個月的月亮燈。月光燈的寓意是祈求本月莊稼、水果、蔬菜豐收。面燈壹般放在床頭、窗臺、門砧、桌上。
滕州地區的蘿蔔燈籠很獨特。過去,得克薩斯州會舉行元宵節。這裏有許多種類豐富多彩的燈籠,包括連貫的燈籠,各種形狀的分散燈籠,端莊華麗的牌坊燈和變幻莫測的箱型燈。曹縣有壹種特別精致的彩燈,叫雪花燈。據說壹個熟練的工匠需要幾年才能制作出來。
博興鄉有元宵節點燈的習俗。男孩提著燈繞著棗樹走了六圈,同時念了六遍“杜老杜老,開花結棗”的口訣(據說杜老是掌管棗樹的老人)。據說拍棗樹的照片,會有大豐收。
費縣的玉皇廟會在元宵節舉行“趕車”儀式。滕州的元宵節更是引人入勝。鄄城的姑娘們在元宵節做花樹和花姑娘,希望棉花豐收。
有的地方婦女有“看娘家燈會害死老人”的禁忌,有的地方新媳婦必須回娘家躲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