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王》主題是備受爭議的人性、個體權益與集體利益的沖突,是當代英文小說中的經典。
《蠅王》(英語:Lord of the Flies)是威廉·高丁發表於1954年的寓言體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壹群被困在荒島上的兒童在完全沒有成人的引導下如何建立起壹個脆弱的文明體系。最終由於人類內心的黑暗面導致這個文明體系無可避免地被野蠻與暴力所代替。威廉·高丁獲得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
主要情節
故事講述壹班6至12歲的男孩子因為逃避戰爭而乘飛機去澳大利亞,但不幸被敵人擊落而來到壹個荒島,除了壹把刀外沒有其他東西。雷爾夫(Ralph)和小豬(Piggy)拾到壹個貝殼,依照小豬指引雷爾夫吹那個貝殼,貝殼便發出巨大的聲響,它召集了所有島上的孩子聚集。
他們決定由雷爾夫做隊長。但傑克(Jack)是壹個自以為是的人,並不服雷爾夫當隊長。在雷爾夫的決定下,委任傑克做狩獵隊(由傑克帶領的合唱團組成)的隊長。小豬雖然是這個島上最不受歡迎的人,但也是全部人之中最聰明的,久而久之變成了雷爾夫的助手。
雷爾夫帶著傑克和賽門(Simon)去探索這個荒島。在探索途中見到了壹只山豬,傑克猶疑地拿出刀子想殺了它,結果讓它逃走了。傑克發誓下次不會再猶豫。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充滿正面情緒,希望能在這荒島上遊山玩水。直到壹個臉上有胎痣的小朋友說他見到了壹只巨大的“怪獸”,大家因此開始害怕。
之後他們用小豬的眼鏡點燃了狼煙(由此判斷應為凸透眼鏡),想讓壹些沿途經過的船只發現他們。但是火勢失去了控制演變成了森林大火。那個有胎痣的小朋友也消失於這場大火之中,再也沒有出現過(應該被燒死了,但書中並未提及)。
傑克因為帶看守火種的孿生兄弟,山姆(Sam)和艾利克(Eric)去狩獵而令狼火熄滅,而當時正好有壹條船經過,讓他們失去了壹次獲救的機會。因此兩個主要角色雷爾夫和傑克之間發生沖突,而在沖突中傑克為了轉移其他小朋友的註意力打碎了小豬壹邊的眼鏡,那些小朋友漸漸開始失去秩序。
有壹晚發生了空戰,壹個機師跳傘降落時卡在樹上死了。山姆和艾利克在黑暗的環境下看到屍體,他們以為看到了“怪獸”,令所有人震驚。所以雷爾夫,傑克與他的助手羅傑(Roger)去看。他們在遠方看見腐爛的屍體也以為是怪獸。
傑克決定再進行壹次領袖選舉,可惜沒有人投他壹票。他決定離開,並建立自己的營地,很多年紀較大的小朋友(Biguns)跟著傑克離開。傑克和他的追隨者成了暴君,雷爾夫認為他們是野人。
傑克和他的追隨者在陣營殺了壹只母豬,傑克割了它的頭戳在了棍上,說是要供奉給怪獸。壹些蒼蠅開始在豬頭旁邊徘徊。這時,賽門來到這裏的時候產生了壹些幻覺——他聽到死了的豬頭(他產生的幻覺讓他以為它是蒼蠅王)跟他說話並叫他做事。
賽門發現“怪獸”其實在每個人的心裏,他也發現了怪獸的“真面目”。於是立刻跑下山將這個消息告訴其他人。但是他到了其他人身邊時,因為黑暗的緣故,大家以為賽門是怪獸,便錯手殺了他。
雷爾夫的陣營人數漸漸減少,而傑克的“野人”陣營人數卻不斷增加。但是因為傑克沒有起火的工具,所以他們便在晚上靜悄悄地突襲雷爾夫的陣營,奪去了小豬只剩壹邊鏡片的眼鏡。沒有了眼鏡的小豬因為失去了眼鏡而無法生存(書中強調他視力極差)。加上他們再不能生火點起狼煙讓途經的船只拯救他們。
所以他們決定向傑克拿回眼鏡。他們去到傑克的陣營發生激烈的戰鬥。小豬在說他的“邏輯思考”時被羅傑用石頭殺死了。在小豬被殺死的同時,那個貝殼也被弄碎了。傑克還俘虜了山姆和艾利克。傑克想立刻殺死雷爾夫,但是被他逃脫。
到了翌日,傑克的陣營像獵豬壹樣找雷爾夫。他們為了讓雷爾夫沒有地方躲藏,便引起了壹場森林大火。壹艘途經的軍艦碰巧看到了大火,壹個艦上軍官上島後看見了雷爾夫和壹班“野人”。雷爾夫稱他是這個島的隊長。雷爾夫在島上第壹次傷心地哭泣。軍官則背對他們以便讓他們釋放情緒。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威廉·戈爾丁在壹所學校教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於1940年參加了英國皇家海軍。二戰後,他又回到了學校,壹邊教書,壹邊寫作。雖然書稿多次被拒,但在遭到出版社第20次拒絕後,1954年戈爾丁的處女作《蠅王》終於面世了,並在英國文壇引起巨大轟動。
戈爾丁創作《蠅王》主要基於下列兩個方面的因素:
1、軍旅生活的親身經歷使戈爾丁對人類的本性產生了疑慮。戈爾丁在自己不太長的生命裏程中,爆發了使約九百萬人喪生的第壹次世界大戰,親自參加了使約四千萬人死於非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他親歷了戰爭的殘酷和血腥,目睹了法西斯暴徒殺害幾百萬猶太人的暴行,看到了原子彈殺人的可怕壹幕。
所有這壹切都使戈爾丁感到迷惘和迷惑不解。同時,他也開始思考和探索引起戰爭的原因和人類產生這類悲劇的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親身經歷,使他逐漸對人類的本性產生了動搖和疑惑。
在戈爾丁看來,現代人不能認識自己的本性是危險的,因為不能認識就不能有意識地控制本性中的獸性。而作家的任務就是幫助人們,使人們了解和正視自己的本性。
2、十年的教書生涯使戈爾丁更加了解青少年的本性。戈爾丁二戰前後近十年的教書生涯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青少年學生。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如果不是教師的教育和及時制止,如果沒有規章制度的約束,許多孩子就會打架鬥毆,就會做出野蠻的舉動。
由此可以看出,人性中的惡會在這些未成人的孩子們身上自然地流露出來。從更現實、更具體的角度來說,與他所觀察到的青少年的情況不符。於是,他便萌發了寫壹部暴露人類本性的小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