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階段為4天: 從中寧市石空鎮開始,經過明長城起點(蘭州軍區No. 122界碑)、蘆溝湖、四眼井、炮兵哨崗、采沙場、風電場,至銀川三關口,全長約120公裏。
第2階段為5天: 從銀川過黃河後,經過紅山堡、清水營、毛不城、興武營、安丁不臺、紅城,***計7座兵營,最後抵達鹽池。全長約140公裏。清水營、興武營是這段長城(亦稱 “河東墻”)上最有名的2個大營。
去中寧徒步長城完全是無知,但是卻發現了壹段無名的長城。
頭天夜裏火車12點半到中寧,意外得知原來中寧火車站就是原計劃的徒步起點 - 石空鎮。第二天壹早,出火車站小旅館,壹路打聽長城的方位,問10個人有5個人不知道,剩下5個人表示“聽說過”,其中只有2個人能說的比較詳細,但也沒去過。
向北,過小河、鐵路,爬上大土坡向東北方遠眺,基本沿壹根高壓電線走,過壹變電站後,就沒人了,這時候就靠眼睛,走著走著,就會發現壹個烽火臺!
慢慢走近,當十分確信是烽火臺時,興奮地大叫了壹聲 “Oh, yes”。壹個人在戈壁裏,feel great! 爬上石塊壘制的烽火臺,從出發到發現這第壹個烽火臺,費時約2.5小時,不算太糟。
山地長城走了2個小時,卻又漸漸不見了。壹路上有很多洞,也許是野兔的家。。。
下午,天邊遙不可及的山上陸續出現第二、第三個烽火臺,想想應該不是壹個朝代的,否則不可能距離差那麽遠,於是決定遵循 “盡量貼近所見烽火臺走平地” 的原則。埋頭苦走4個多小時後終於看見黃土高墻了!!!蘭州軍區場界No. 122碑:長城應該就從這裏走出了之前的壹片山脈,壹馬平川伸向前方的遼闊平原!(若幹天後,在買的寧夏地圖上看到很清楚的標識:明長城從石空鎮東北方約25公裏左右開始,向北壹直延伸至三關口。)
終於找到了明長城,比想象中順利,想到接下去,沿長城線路應該清晰,心中大喜,不管前面還有100多公裏的大漠戈壁要走,眼前長城腳下有片平地,小草似乎還泛著壹點綠,決定紮營!
長城,氣貫山河!(The Great Wall - Spirit across Mountains and Rivers)
9天徒步長城的時間並不算太長,但是在那四望無垠的戈壁上,沿著壹道殘缺的土墻,無盡地行走,這種感覺會留在心中很久。
長城的長,不應該用相機記錄,而是衛星。
路上有走累的時候,但是想想,古人用壹磚壹瓦砌起這萬裏長城,現在只是要妳走走,又有什麽好累的呢?
如果說渺小的人類能有什麽和自然稍作壹抗衡的話,那就是長城。地震可以震毀壹座城市,但震不倒這萬裏的城墻。
明長城在寧夏多為黃土長城,延伸在半沙漠、半戈壁的土地上,壹路相伴的有蒼耳、壁虎、墳墓。
黃土長城,無盡的魅力,無法用文字盡述。雖然長時間徒步使得看到長城有些麻木,但是每次停下來,對著黃土城墻凝視註目,歷史的厚重感又油然而生。
這壹段長城修的十分淩厲,沿著險峻的山勢,似乎原則是 “哪兒難走就往哪兒修”,壹點不含糊,走在長城上似乎體會出暴君之 “氣質”。。。不過不知道這長城是不是真是秦始皇所為。
這是徒步至第二天首次見到人的地方。荒蕪的戈壁裏有壹間孤單的白房子。走近後壹條烈犬狂叫不已,我在坡上大叫了幾聲:“有沒有人吶?”。。。從梯
子上探出壹個腦袋,示意我下去。
進了房間,我的第壹句話是:“我是來走長城的”。。。小夥子只輕輕 “嗯” 了壹聲,我心裏暗想:“是見過世面的人!”。。。
簡短交談後,自己倒是被震精了:這年輕人31歲,365天 X 24小時守候於此已六年。六年?!壹個人待在這方圓十多公裏無人的壹間房裏,無可想象那是怎樣壹種體驗!
附近是蘭州軍區某炮兵部隊,定期送水和食物過來。房間裏有手機信號,使用風力發電,壹臺電視機、壹臺收音機,此外就是爐子、炕頭。
走長城的人都要從他門口經過,每年大概 5-6 個,今年我是第壹個。
詢問 “孤不孤獨?” 這樣的問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於是我停了下來,陪他聊了3個小時。還借了壹把剪羊毛的巨型剪刀,把右手的手指甲剪了。
臨走時灌滿了所有的水瓶,吃了壹碗有些焦的土豆絲炒飯。感謝!
蘆溝湖遺址,位於青銅峽市廣武鄉,徒步長城的時候經過,會看到壹塊文物碑。
網查:1991年秋天,青銅峽市文管所在蘆溝湖發現壹處新石器文化遺址,總面積3萬平方米,文化層大部分暴露在地面。發現有大量的新石器文化堆積,采集到許多陶片和石器,有石斧、石臼、刮削器、尖錘器等。這些石器都有明顯使用過的痕跡。陶片屬於尖沙陶,質地堅實細膩,有幾何形紋飾,屬罐、碗等器皿。據考證,這些陶片和石器屬新石器時代,也稱“細石器文化”。
暈!早知道這樣,當時應該仔細看看地面,好歹也揀塊陶片,可是稀裏糊塗就走過了。看來以後出行前還是要多做些攻略。
同樣是後來得知:蘆溝湖之後的四眼井是有巖畫的,當時也沒察覺。。。
滄桑的烽火臺,像壹位老人,述說著百年歷史。
下午4點多走到采沙場,這裏是長城壹路上最大的缺口,整座山被挖斷,壹條小路向西通往阿拉善某小鎮,往東據說就是青銅峽火車站。
走到路上的時候,壹開貨車的司機見我,主動停下來請我搭順風車,我婉言謝絕了,感謝他的好意!
走到采沙工人住的民房,簡短溝通,進屋給相機充電。充電花了我2個多小時,充好時天已快黑,純樸的挖沙工人留我住了下來。
第壹眼看到壹位挖沙工人的時候印象深刻:滿臉灰塵,如此之黑,以至於眼球顯得白而明亮 -- 就像那些攝影作品中剛從煤礦出來的煤礦工人!
晚上,工人們屋內聊天,聽不太懂他們的對話,只知道有說有笑,他們的生活似乎沒有煩惱,簡單而快樂。。。
屋外天寒地凍,屋內燒柴取暖,熱的打起赤膊,衣服壹脫,豪邁之情油然而生,而且感到和大家的距離近了許多。。。四、五個人在溫暖的房間裏安然而睡。
清晨,和挖沙工人壹同起床,我繼續趕路,他們則開始壹天的勞動。這些工人從周邊鄉村而來,都自稱 “過來打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是真正可愛的人。走遠後,回望壹眼借宿壹晚的紅磚房,心裏默默感激。
出行第三天,終於遇到了壹個好天氣,黃土,藍天,白雲,長城和壹個徒步的我。
天地間,蕓蕓眾生仿佛都成了滄海壹粟,唯有長城伴我左右。
走到中午時分,陽光愈發明媚,藍天下白雲浮動,照得大地上光影交錯,壯麗的景色讓人興奮不已。
下午經過賀蘭山風電場,風大到令人抓狂!!!短短數公裏,停下3次,實在受不了,壹邊走壹邊在狂風裏大罵,就這壹段風直接吹殘了我的膝蓋,也讓人明白,原來除了暴雨和極寒,風大起來也是很讓人受不了的。
古老長城與現代文明似乎和諧***存著。但服務於人類的風力,千百年間卻在不斷的侵蝕著長城,就怕古老的文明和歷史的靈魂終究有壹天變成沙塵,消失在壹陣風裏。
由於心還是急了壹些,過了風電場又走了數公裏,直到日落。
紮營選了壹塊相對擋風的地方,免得半夜被這大風刮走,大地上只有石塊和土。。。天壹黑就開始刮風,呼呼的風聲壹刻不曾停歇。。。到了深夜陡變狂風,想想這惡劣的自然環境,用來測試裝備倒是不錯的。。。
大風刮得黃沙漫天,我的帳篷沒有內帳,塵土直接在帳篷裏橫著飛!顧不了那麽多,直接悶頭躲在被子裏睡去。
翌日起來查看,經測試,我這次DIY的short ridge tunnel帳,拉上風繩後,對付個 6、7級風問題應該是不大。
清晨起來,發現被子上蓋了壹層厚厚的黃土,囧!攜帶的4 瓶水也凍的硬邦邦的:估計昨晚這氣溫是要在在零下6、7度。。。
風沙 + 嚴寒+幹燥的氣候,應該算比較極限的環境,經此壹晚,對裝備的需求有了進壹步認識。
壹夜的狂風大作,換來了這晴空萬裏。
天藍,藍死人不償命。。。
真正的邊塞人家。荒涼的大地上,頑強的生存著,抑或又是代代戍守長城的。陡然間想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下午2點多抵達三關口,這個2 年前曾經來過的地方。2年前,心裏就暗下決心,以後要來走這裏的長城,這壹次算是完成了夙願,心裏感到圓滿。回頭望望 4 天走過的蜿蜒長城,在抵達三關口的那壹刻,所有辛苦煙消雲散,心裏充滿知足。
在銀川旅遊汽車站坐了個到 “中心區” 的車,過黃河後下車,看到路邊有"銀川——陶樂"的中巴,這車就經過橫城。再次走入長城,全身上下很快又變回了 “土人”模樣。
中午出發,下午5點多才到水洞溝,天氣很陰,不想走了,靈機壹動幹脆在水洞溝的旅遊公廁內搭個帳篷過夜,環境還不錯,尿尿、打水都不用出房門~~嘿嘿。。。可惜沒有存照。
參觀紅山堡,由於屬於水洞溝景區,堡內不倫不類蓋了個新的廟,藏兵洞要錢就沒去。圖上是紅山堡的甕城城門,看這樣子應該翻修過了。
走在高處的時候,可看到東北方的毛烏素沙地,壹片無盡的恐怖沙黃!
從紅山堡出發,繼續走,上午的戈壁竟然下起了壹點毛毛雨,雖然沒照可拍,但利於徒步。中途搭順風車去芒哈圖買了 10 個白饃,再橫切到長城,繼續向清水營進發。下午4點剛過,抵達清水營,大營四周只有幾塊石柱,上面寫著 “文物”,此外並無保護,整個清水營的遺跡保存完好,只是不知這樣的情況還能維持多久。
城門低於地面,這是由於城墻上的土坍塌、形成土坡所至。
走進空曠的營地,想象數百年前的士兵在這土地上操練習武,金戈鐵馬的時代早已過去,永久不變的是蕭瑟的風,刮著地上的草,滿地散落著破碎的陶片,還有幾根白骨,四周壹片寂靜。。。晚上把帳篷紮在清水營的甕城,和地下的遠古士兵***度壹夜。
清水營過後幾小時,長城分成了 2 條,齊頭並進!這就是 “頭道邊” 和 “二道邊” 了。
第3天起身,清水大營往前有2個小營,裏面搭了拍《刺陵》留下的場景(為了拍個電影就破壞文物),其實昨天把帳篷搭在這裏也不錯,有攝影棚的遮擋,門口還有水源。不過這水源看起來有點嚇人:溪兩岸的地面白花花壹大片,水偏鹹。
長城宛如壹條巨龍。
經過壹小廟,廟裏放了好多瓶二鍋頭,偶缺水,不缺燃料,所以只拍照留念。廟裏的觀音被挪到露天,遠處是毛不城的營墻壹角。
過毛不城(圖中遠處)。。。
這裏的地名叫高沙窩,地如其名,越走地上的沙子越多。走的垂頭喪氣的時候,壹擡頭,在漫天黃沙中猛然看見遠處壹片隱約的紅磚平房,印象中只在《新龍門客棧》才有這樣的場景,這樣的地方也有人居住?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許。。。他們就是當年守衛長城的將士後代吧,世世代代不離開自己的土地。。。
下午 6 點半走到壹戶人家,討水。主人請我入室,屋內瓷磚地板,幹幹凈凈,簡直和外面惡劣的沙塵形成天壤之別。這是三代同堂的壹家,爺爺奶奶是壹家之主,兒子在外地打工,媳婦照料孫子。
盡管壹再推卻,壹大碗單獨煮好的面還是遞到我手上。晚上,橫睡double king size的炕頭,蓋自產厚羊毛被,發覺羊毛對溫度的調控比羽絨還強,太奢侈了。。。作為壹家之主的爺爺單獨睡壹間房,而我作為客人和他睡在壹起,足見待客之道!
“長城烽火臺和樹”。。。爺爺看了照片,說:“這就是俺們家那顆樹”。。。
次日清晨,壹大鍋炒土豆絲,蓬松松的白米飯中摻了壹些黃米,又是新做的,2 大碗飯下肚,飽到喉嚨口。。。
所有這些,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第4天早上,和熱情的邊陲人家揮手告別,不久到了興武營,營內有農民開墾。興武營是大營,有西、南二個城門,均已倒塌,圖為倒塌的興武營西城門。
興武營是壹個分叉口,“頭道邊” 和 “二道邊” 在這裏分開,由於風沙,頭道邊已 “不堪保障”,順著二道邊走,接下去的壹個營就是安丁不臺。
長城在某些段幾乎被黃沙掩埋,可惜可嘆。。。
更有甚者,壹些大的墩臺被掏空,裏面有房間還有儲藏室,據我推斷,應該是窮苦年代的時候人們沒有住處,於是將長城掏空為家。
第4天晚上在壹個村子附近露營,引起了村民的壹些驚動。
第5天,天氣晴好,趕路。經過安丁不臺,長城在此折向南行。
向南沿長城繼續徒步。中午時分看到公路,此後,長城沿公路而行,途中經過紅城,城墻上有保護長城的標語。
走上公路,搭車,在車上對這最後壹段 >10公裏的長城行註目禮!車到鹽池,結束了明長城寧夏段的徒步。
-End-
psnake@酷動號:psnake
徒步愛好者,尤其喜歡solo徒步。超輕裝備diy狂人,背包、帳篷、衣服都是自己縫制。喜歡寫遊記,文風樸實精煉不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