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唐璽古鎮的人會發現,有許多無盡的小巷遍布大街小巷,這裏的人們稱之為小巷。目前西塘有122車道。西塘的弄堂分為三類:壹類是屋內弄堂,屬於整棟建築,稱為“陪都弄堂”;另壹條是連接河前街道的小巷,稱為“水巷”,另壹條是連接兩條平行街道的小巷,稱為連潔巷。
在西塘,長長的西街本身就像壹條小巷,是街上最窄的地方,兩邊各自開著窗戶就可以長談。西街就像是小鎮的主流小巷,許多寬度不同、名稱各異的小巷都誕生在它的兩面;其中最著名的壹條是石皮巷。顧名思義,鋪好的石板薄如皮革。把花崗巖鑿得這麽薄不是壹件簡單的事。石皮長68米,由166塊綠色石板鋪成,寬僅壹米。左右兩側的階梯狀山墻高6到10米,石板下的下水道可以保證雨天不會積水。站在巷子中間仰望天空,才能深刻體會到“天空之視”的含義。有人說,弄堂是西塘人的命根子,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對西塘人內秀的文化性格有壹定影響。
郎鵬
陽臺實際上是壹條有屋頂的街道。是西塘特有的建築,造型古樸。在古鎮裏長1,300多米。它覆蓋著壹層黑瓦,沿河而建。西塘的遊廊大多集中在北柵街、南柵街、潮南帶等商業區。尤其是現在,整個小鎮都被水廊和棚子圍了起來,都掛著燈和壹串串紅燈籠,在白墻青瓦中顯得有些生動有活力。夕陽西下,遊廊和屋外的紅燈與水中的倒影連成壹片,為夜晚的行人照亮了道路,也為古鎮增添了幾分節日的氣氛和溫馨。西塘的廊子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這種習俗代代相傳,以至於古鎮中心的河岸長廊(當地人稱為“遊廊”)非常壯觀。這條古老長廊的形成也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verandah最初的起源是由過去沿河開設的商店為了方便顧客購物而建造的。壹般大如各家門前的坡屋頂,能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很受行人歡迎。有了店鋪的密度,棚子和棚子自然就連在壹起了。由於結構簡單,維修方便,即使有店鋪關門或搬遷也不會拆除,逐漸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橋梁
臥龍大橋,位於北柵市入海口處,為單孔石拱橋,長365,438+0.46m,寬4.95m,橋東坡32級,西坡30級,西面朝南的拐角處有9級。巡杖呈長方形,高44厘米,柱高71厘米,柱頭為方形。拱圈垂直並排而建。它是鎮上最高的橋,工藝精湛。建於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臥龍橋是西塘另壹座著名的石橋。以前是木橋,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有壹天,壹個叫朱的竹匠住在橋邊,看見壹個孕婦落水而死。她想重建它,但她沒有錢。他剪了頭發,成了壹個有名的和尚。他跑了十年化緣,積攢了三千兩銀子,開始動工。等到銀子用光了,石頭還缺,和尚卻在十歲那年得了壹場苦病死了。由於缺少橋面,工程將停止。這時,兩位神仙來到西塘,聽說西塘豆腐幹很有名,大加贊賞。正陶醉間,壹塊豆腐幹掉了下來,落在未完工的臥龍大橋上,形成了橋面。所以臥龍大橋的橋面是很大的。全橋雕龍,頭東尾西,至今仍清晰可見。
松滋來鳳橋,位於小通街東側,建於1637(明崇禎十年),為三孔石板橋。傳說修建時有壹只鳥飛進,建橋者認為吉祥,故取名“松滋來鳳橋”,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來鳳橋改建於1997,造型結構獨特,適合觀光遊覽,是新增景點之壹。老百姓俗稱“清玉橋”。橋頂的棚子和方磚鋪成的長凳,為遊客提供了壹個休息和欣賞美景的好地方。“送子鳳橋”最能體現西塘人細致周到的天性,因為橋身上的石階壹分為二,左邊的石階是給男人用的;右側設計成小斜坡;原因是古人考慮到當時女性有紮腳的陋習,步子小,行走不便,所以給女性做了小斜坡。
環秀橋建於1581年(明萬歷九年)。它橫跨當年的小通和北翠兩岸,是唐璽鎮最早的高橋。據傳說,在過去壹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站在橋頂上可以向北眺望太湖邊上的青山。這座橋在農歷1944年10月23日下午突然垮塌,轟隆壹聲巨響,響徹數裏,7人遇難。後來修了木橋,解放後修了單孔水泥橋,1997重修了石拱橋。
五福橋建於明代鄭德之前,為單跨石橋,長14m,跨7.5m..它連接著香港東端的南北兩岸。它是清朝光緒年間重建的。這座橋保存得很好,石欄桿依然整齊。所謂的五福意味著幸福、喜慶、長壽、好運和善終。這是人民對生活的五種追求和祈禱。是造橋人對過橋人的祝福。希望這座橋不僅能給人們帶來便利,也能帶來大家所希望的各種好運。
永寧橋原來位於紮西河的西端,很早就廢棄了。今天站在安靖橋上,可以將徐塘河兩岸盡收眼底,還可以看看南面古樸的廊橋。徐塘河是壹條狹窄的水巷,西邊是壹條古玩街,東邊是壹條古老的東塘街。永寧橋是目前鎮上最好的景點。河北岸邊朝南的長廊像壹條蜿蜒的長龍,行人和自行車在長廊下穿行,這在其他古鎮很少見。河南岸在西街後面,沿河散布著民居建築,多為清末至民國時期。大宅的風火墻高聳入雲,青磚黛瓦,石河大橋盡收眼底。這裏的風景最受攝影師和畫家的青睞,是他們創造的狩獵之地。
倪宅
位於邵翔港南部的西山麗家族是鎮上的書香門第,門前有門廊,屋後有花園。正殿叫“承慶堂”。西塘鎮文化底蘊深厚,廉政文化資源豐富。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弘揚優秀廉政文化與弘揚黨的優良廉政傳統結合起來,建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目前,新裝修的“倪天增祖居”和於謙祠堂、寧波清風園、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等10單位被命名為首批“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為黨員幹部接受廉政政治教育和普通遊客陶冶情操的場所。
護國隋良王廟
西塘有壹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明朝崇禎年間,嘉善壹帶大旱,農村無莊稼,到處饑民。當時,有壹位名叫金的老人,他家排行第七,名叫。他是朝廷運糧的小官。他專門護送運河上的運糧船。有壹天,總督祁進在運送皇糧的路上經過西塘,看到魚米之鄉的人民在岸邊挨餓、討飯。他動了惻隱之心,把糧隊的糧食都給了百姓。皇糧給了百姓,但對於欺騙君主的罪行,祁進自知難逃懲罰,在雁塔灣投河自盡。為了紀念這位舍己救人的好官,當地群眾集資修建了七爺爺廟。
七爺投江後,朝廷查明真相,封其為“李記侯”,後為“護糧護國王”。同時,七爺廟更名為“護糧護國王”。每年農歷四月初三,七爺生日,西塘都會舉行廟會。大家擡著七老爺和七太太的兩宮出了廟門。從晚上十壹點開始,他們都按照預定的路線巡航。壹路彩旗飄揚,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隊伍浩浩蕩蕩。鎮上經過的很多地方都搭起了帳篷,讓七爺和七夫人在帳中稍作休息,第二天下午回到廟裏,然後開始在廟裏表演。場面十分熱鬧,現在四月初三已經成為西塘人壹年中最大的民俗節日。
七老爺廟裏還掛著很多葉子形狀的香包,叫秋葉。因為秋天象征著豐收,所以這些葉子都是當地60到70歲的老人手工縫制的。兩邊大柱上的對聯:“大旱裂山,救濟生者。劉仁錦衣,追恩久矣。”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個字,卻道出了七位大師的故事。
該寺初建於明萬歷三年(1575),祭巡由龐主持。清康熙七年,改名凈覺寺。康熙十三年、康熙五十年兩次重修,改官地,俗稱唐生。武聖關羽,與文聖孔子世代為師,稱為廟堂。
在寺內香火鼎盛的時候,很多香客都擠不進大殿,只好在大殿外的街道上點上蠟燭進行朝拜。到了春節,每逢廟會,這條街更是熱鬧非凡,香爐的隊伍從廟堂壹直排到燒香口。街上還會有臨時的小吃攤,廟堂正殿賣各種圖。當地民間有諺語:逛廟會,看圖,吃賣。每年正月初五,鎮上的商人都要去廟裏燒香祭拜,用家裏南瓜糊做的元寶換廟裏的元寶,意味著壹年財源滾滾。
西苑
西園是明代朱家的私宅,由江南壹大戶人家所建。花園裏有亭臺樓閣、假山和魚塘,這在當時的鎮上是壹個美麗的地方。民國9年春,來自吳江的柳亞子隨來到西塘,與鎮上的文學朋友余石梅、蔡紹聲、陳覺樹在公園合影,模仿北宋李所繪的《雅集圖》,圖中展示了蘇東坡、米芾、黃庭堅的雅集,並將照片命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
現在園內有朱念慈範書法藝術館、白銀博物館、南社展室等展廳。“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展出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念慈先生的百余件扇面精品。朱念慈是中國現代扇面書法的傑出代表之壹。1920出生於浙江嘉善,祖籍西塘。他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浙江省工藝美術學會顧問。他壹生致力於書法藝術,以卓越的成就和高超的技藝開創了真金微信範。
“白銀閣”內有杭州西陵印社組織的海內外100位篆刻家雕刻的100枚印章、版畫、邊幣,體現了西塘的風貌。這100枚印章代表了西塘的風光。其中有原《平川十景》(明代鎮民周鼎所作詩十首)、《平川新十景》、西塘八景、西塘古會館、磚雕門樓、喬弄河街、西塘舊名、曲藝等。“環秀破虹”“煙雨樓道”“送子鳳凰”這些已經很感人的名字,凝固在方寸之間,增添了幾分氣質,賦予了西塘另壹種魅力。
以倡導民族氣節、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為宗旨的南社,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的鼓動下,於1990+065438+10月在蘇州秘密成立,南社的主要發起人是陳去病、高旭、柳亞子。在參加第壹次會議的17人中,有14人是團員,可見革命氣氛之濃厚。
南社是壹個革命團體,主要在言語上主張反清革命,與同盟會相互呼應,成為壹隅。有壹段時間,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乃至南洋的許多報紙都為南社社員所有。“我要用文字傳播風雷”(在《柳亞子》)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造勢。
加入西塘南社的成員多達18人。其中有十余眉,李喜謀,余作梅,沈玉忠,江學成。他們留下的詩和文章,指點江山,評論時政,是當時小城文人傾向革命的真實寫照。柳亞子南下廣州後,逐漸遠離西塘的朋友,南社也在大革命浪潮中被撕裂。但是西塘的壹幫社友組織成立了旭社,以江學成為會長,宗旨和人員都是壹樣的。可以說是西塘南社的延伸,他們的詩大部分都保存了下來。
中福堂
中福堂是清代王的私宅。王起源於宋朝,掌管首都。王元護送宋高宗趙構南下後,被明所改,其後裔在杭嘉湖地區銷聲匿跡。清朝順康年間,其中壹個後裔遷居西塘建造了這座宅邸,是典型的明清民居風格。第三個入口是主廳。大殿正中有康熙時期翰林學士陳海寧邦彥題寫的“植福堂”匾額,以警示後人“平日多行善事,定能使後人得福”。
醉緣
因王宅“醉經堂”而得名,初建於明代,有五進四出,包括古磚花壇和江南罕見的微磚拱橋。走來走去,水池玲瓏,回廊幽僻,翠竹蔥蘢,研究引人入勝。在公園的主廳裏,有王父子、和王的版畫,描繪了西塘的水鄉風光。他們的風格也有所不同:父親先生的作品傳統寫實,而王的作品則更為現代抽象,以供遊客欣賞,展現了西塘的家族文化。
魯芬的銀杏
唐璽鎮郵電路粉浜有兩棵銀杏樹,壹男壹女。明朝洪武年間開始種植,至今已有600多年。銀杏蒼老搖曳,枝葉繁茂。雄銀杏身高13.5m,周長3.92m:雌銀杏高9.35米,圍3.08米。陸邦出生於西塘,做過朝廷官員,清廉博學,當過明朝將領趙文華的老師。傳說陸邦的住處是趙文華在監督修建嘉善城墻時,用多余的磚修建的。遺址是西塘南棚下的余家壟。現在已經沒有古墓的痕跡了,只剩下墓周圍的石人、石馬和這兩棵老銀杏樹,至今還矗立在這裏印證著這段歷史。
根雕館
西塘是風水寶地,適合療養,能激發藝術家靈感。根藝雕塑家張崢先生,1958,安徽舒城人,1999人才引進後遷居西塘。張崢大師的作品以七分自然,三分人為,500多幅大型作品被列入“吉尼斯之最”。張崢大師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無畏的精神登上了世界名人錄,被譽為“東方之子”。
民間瓦當展覽館
瓷磚是壹種材料簡單的建築裝飾配件。由於不易保存,歷史悠久,具有壹定的史料價值。館內有花邊滴水、筷籠、步雞、磚雕、古磚、陶俑等300多個品種,其中有傳統的貼有美好祝願的瓷磚;有表明某個歷史時期的宗教寺廟和政治模式。
中國酒文化博物館
西塘,古鎮,歷史上是酒鄉。“喝好酒,背好詩”壹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的兩大追求。明朝初年,大詩人高啟乘船過西塘,特意停下來詢問餐廳的情況。清代該鎮名酒“梅花三白”百裏飄香。民國初年,柳亞子多次喝鎮、西塘的酒文化,可以說是與古鎮同步,與古鎮齊名。
西方著名釀酒世家劉錫明先生看中了酒鄉西塘,在這裏展示了他幾代人收藏的酒文化物件。他在原有黃酒展廳的基礎上,新開了“中國酒文化博物館”,從壹個酒文化的側面,用數百件實物對中國酒文化進行全方位的探討,集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於壹體。在追根溯源中,他揭示了中國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和深刻內涵,涉及民俗。
中國鈕扣博物館
西塘是中國鈕扣之鄉,鈕扣生產企業近500家,年產值6543.8+0億元,占全國生產交易額的40%。紐扣館位於西街,共六個展廳:古代紐扣展區、現代紐扣展區、現代紐扣展區、貝殼紐扣制作工藝展區、紐扣應用展區、中國結展區。
貝殼紐扣是中國第壹代專業紐扣,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水鄉西塘,貝殼原料豐富。記得以前襯衫上的Oda紐扣都是用江南盛產的河蚌做的。襯衫的小紐扣經過裁剪、拋光、打孔、漂白和重塑。當時的紐扣生產機器多是靠人的腳來操作,是純體力勞動。在“紐扣博物館”裏,有專門的師傅現場解讀貝殼紐扣的制作過程。
可以說,紐扣館的開館,揭開了中國紐扣史上嶄新的壹頁,也為紐扣之鄉西塘增添了壹道新的風景。
明清木雕博物館
位於邵翔港北部。館內陳列明清以來以西塘為代表的江南民居建築木雕250余件,包括梁架、梁墊、牌坊、麻雀、格子窗等。雕刻技法豐富多彩,圖案典雅、工整、精致、美觀,展現了江南木雕特有的柔美、細膩、清新、華麗的風格。
五姑娘主題公園
西塘流傳著壹個真實的愛情故事。清末,東塘村楊家地的女主人五姑娘與長工徐阿田相戀,遭到同父異母兄弟的反對,被迫害致死。後來,她的愛情故事被編入《田歌》,在那裏被傳唱了壹百多年。改編自《嘉善田歌》的音樂劇《五個女孩》獲得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根據這個故事,在古鎮西塘西線入口處修建了壹個3000平方米的具有西塘水鄉特色和人文歷史的五姑娘主題公園,包括五姑娘雕像、杜娃亭和水戲臺。獨壹無二的瓦亭,是徐阿天在當窯工的時候,為了表達對五姑娘獨壹無二的愛,專門燒的壹種瓦做成的亭子。亭子裏掛著壹個鈴鐺,上面刻著他們兩人在這裏相遇的場景和壹見鐘情的話語。
《田歌》是西塘民間流傳下來的壹首農村民歌,至今仍在江浙滬壹帶傳唱,是我國寶貴的地方音樂文化遺產。特別是西塘田歌改編的音樂劇《五個女孩》獲得第七屆中國國際藝術節文華獎。並於1954年由已故越劇創作者顧改編成《五姑娘》,由浙江越劇團演出。看完這部戲後,夏衍非常欣賞。他在《人民日報》上寫了壹篇文章,對這位著名的劇作家給予了高度評價。顧,西塘人,曾任浙江省文聯主席、浙江越劇院院長。他壹生致力於越劇創作,寫了大量的劇本。他從小喜愛古詩,解放初加入唐璽鎮宣傳隊,邊演戲邊寫歌唱材料。其中,《五個女人過生日》和《韓宮怨》最為著名。《五姑娘生日慶典》還被拍成了電影,影響非常廣泛。顧不僅為中國越劇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為中國戲劇文學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他還非常關心家鄉的建設,特別是家鄉的文化事業,對嘉善田歌的傳承和發展給予了很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