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由來或典故: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史家蕭子雲的《結雅》詩中記載“四時慶元旦,早春慶長壽”。宋代吳的《夢》說:“正月初壹,謂之元旦,風俗謂之元旦。壹歲節,這是第壹個。”記錄。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遵循農時,所以遵循西歷,所以做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的是1912),並規定公歷65438+10月1稱為“元旦”,但不稱為“元旦”。
各省省長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65438+10月1稱為“春節”,把公歷的65438+10月1稱為“元旦”,但當時沒有正式公布。
1912 65438+10月1,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就職宣誓中,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結束。這就是中國“元旦”的由來。
1949年9月27日,第壹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還決定采用世界歷法,即陽歷。元旦是指壹年中第壹年的第壹天。
為了區分兩個元旦,並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正好在農歷新年前後,故將農歷正月初壹改名為“春節”,將公歷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大年初壹”,列為法定假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