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所有洞穴中,北魏洞穴占30%左右,唐代占60%,其他朝代只占10%左右。
北魏代表洞包括固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
東西魏造像多為北魏洞窟壁上刻有小龕。龕形變化不大,龕飾趨於簡化。還有東魏武定元年趙真制作的五尊釋迦牟尼像。
北齊時期,方耀洞穴中的五尊佛像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另壹尊22人佘和誼、顏軍、北齊等。
隋唐五代時期,代表石窟包括大路阿什的造像龕、景山寺、萬佛洞和會稽洞,是龍門石窟的鼎盛時期。
宋代有陳摶的《十字卷軸碑》和宋真宗的《龍門碑記》。到了宋代,龍門石窟新開鑿了壹些洞窟,為保護魯舍納塑像而建了九座木檐式建築,俗稱“九間”。
明代,會稽洞外楣表面用陰線刻有五個方形和半圓形銘文。時間是三月紀日立,31,是捐款修路的題詞。
清代乾隆皇帝1750遊龍門,將禦碑亭留在龍門香山寺。1900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後西逃。回京時,經龍門遊覽了古陽洞,下令將洞內主佛釋迦牟尼整修成老先生像,並將洞改名為“老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