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年”和“寡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幹支年表的稱謂。幹支紀年是中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天幹地支的組合來表示時間,天幹地支各有相應的五行,因此幹支紀年與五行相關聯。
在陰陽五行學說中,農歷年有十天幹十二地支。如果壹年中沒有立春,即春節早於立春,那麽這壹年就被稱為“寡年”,因為立春是春天的開始,是萬物復蘇的象征,如果立春晚於春節,那麽這壹年就被認為沒有春天。因此,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寡居年結婚是不吉利的,因為這樣的年份缺乏生機和活力。
因為這樣的年份五行中沒有壹個,而“子”被認為是壹年中最關鍵的五行之壹,而“子”被很多人理解為“子”,也就是今年“不適合結婚生子”。
其實按照歷法,2016、2019、2021、2024、2027這幾年都是“寡婦年”。雖然傳統文化中對幹支年的解釋很玄妙,但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說法都沒有科學依據。
“守寡年”的由來和看法;
1.由來:“寡年”,又稱“無春年”,指沒有節氣“立春”的壹年。起初,這個概念只是因為在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和第六天,壹些地方沒有“立春”儀式。為了獲得幸運,人們把這壹年稱為“喪偶年”。後來有人把“寡”字曲解為“寡婦”,使得“無春年”逐漸演變為“寡年”,甚至說“寡年不適合結婚”。
2、看:婚禮的幸福與不幸並不取決於這壹年是不是“寡婦年”。選擇壹個合適的日子結婚,更多的是為了好彩頭,好運氣。婚姻是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在愛情的基礎上決定壹起結婚的儀式。選擇黃道上的吉日,有助於夫妻婚後生活和諧幸福。當然最重要的是兩個人是不是真心相愛,互相尊重,攜手共進。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