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歷,又稱老黃歷、皇歷、童生歷等。,是壹種可以同時顯示公歷、農歷、幹支歷等多種歷法的歷書,有大量與趨吉避兇相關的規則和內容。公歷的主要內容有:二十四節氣、避兇吉兇、沖惡、合害、收音、幹支、十二神、當班、胎神、星辰、月相、邪靈、彭祖忌妒、六耀、九大行星、流年、中醫、神秘的九大行星、星期、黃道十二宮、方位等等。
歷書是古代皇帝遵循的行為準則,是皇帝頒布的歷法,所以人們稱之為皇歷。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後,才把皇歷改寫成黃歷。黃歷不僅包括天文氣象、季節時令,還包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壹些禁忌,其內容指導著中國的勞動農民耕種機會,因此也被稱為農民歷,黃歷在民間也被俗稱為通書。
當代發展
壹千多年來,歷書壹直是中國民間最暢銷的書籍,絲毫沒有被時代淘汰的跡象。甚至到了民國以後,在科學主義的沖擊下,歷書還繼續出版,這真的是出版史上的壹大區別。例如,臺灣省地區印制的年鑒每年約有五六百萬冊。約有三分之二的臺省歷書和通書,號稱繼承了兩百年前福建洪超積成堂的通書,而港俗的源頭則是羅傳烈的廣東沖道堂通書。
很多現代人對公歷有很深的依賴。學者認為,幾千年來公歷的流行反映了中國人生活的不確定性,壹般的書都包含了大量與吉兇或生活習俗相關的內容。雖然在每個時代都屬於樸實無華的通俗刊物,但中國人對擇吉觀念的深信不疑,導致了社會上很多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長期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