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農歷八月十五,正值秋中,故名。俗稱“八月十五”。起源於農業,每年中秋八月,萬物成熟,所以村民把它作為豐收的節日。唐初,任命宋升。明清時期和元旦(春節)壹樣有名,稱為小年。
在中秋節,有祭月、祭月、拜月和賞月的習俗。那時,所有離家出走的人都會回家團聚,所以它被稱為“團圓節”。神話傳說有“嫦娥奔月”、“吳剛奪桂”、“玉兔玩藥”等。
中秋節的歷史起源:
早在周禮中,中秋節壹詞就已出現。《禮記》說,天子在春,太陽在秋,月亮在秋。春秋時期的秋夕,意為拜月,始於帝王,後流傳於民間。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天意味著莊稼成熟。八月中秋,各種莊稼和水果成熟,農民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所以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
中秋節和秋天。農歷八月是秋季的中月,十五是這個月的中旬。因此,中秋節由此演變而來。到了唐代,中秋節開始流行,成為壹個固定的傳統節日。
到了北宋,固定為中秋節的是八月15,與之相適應的是時令食品的出現。到了明清時期,賞月活動依然盛行,壹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