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和元夕指的是元宵節。它發生在農歷正月十五,這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在農歷中,第壹個月是壹月,但古人將夜晚稱為曉,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因此被稱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按照中國傳統民俗,春回的節日之夜,天上明月高懸,地上萬盞燈籠。人們看燈籠,猜燈謎,吃元宵,他們有壹個快樂的家庭團聚。
擴展數據
古代習俗
自從元宵節裝飾燈籠的習俗形成以來,正月十五壹直是歷朝歷代的壹件大事。梁健文帝曾寫過壹首詩《李娥燈賦》:“南油盈,西漆焚。蘇正安息,蠟出龍川。斜光反射,倒影清晰。”它描繪了元宵節時宮廷裝飾燈籠的盛況。在楊迪統治時期,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使節。
據《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節非常盛大,到處張燈結彩,日夜載歌載舞,表演者3萬多人,樂手1.8萬多人。戲臺長八裏,無數人打著看著花燈,徹夜不眠,其樂融融,好不熱鬧。在唐代,它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全國性的狂歡節。
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唐朝實行宵禁,晚上禁鼓時禁止出行,晚上犯罪的人受到懲罰。只有上元節,皇帝才準予三天禁令,稱為“放夜”。
到了宋代,燈籠從三夜延長到五夜,除了燈籠還燃放煙花,還有各種雜耍表演,場面更加熱鬧。《東京夢》中記載,元宵節期間,在開封的禦街上,萬盞燈籠堆成壹座燈籠山,燈籠是煙花,金碧輝煌。京都的姑娘們載歌載舞,人們在壹旁觀看。“遊人聚於玉階街兩廊下,技奇技異,載歌載舞,音階相切,樂噪十余裏。”大街小巷,茶館酒樓,燈燭齊燃,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百裏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