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七夕”源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崇拜。早在古代,人們就知道天象,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對應起來。東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中記載“漢代女子常於七月七日在樓放七孔針,人皆之”。這是我們在古代文獻中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習俗的記載。在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女性的乞巧被反復提及。唐朝的王鑒寫過壹首詩:“群星閃耀珍珠,七夕上的宮娥忙著乞巧。”
3.“七月初七”作為壹個節日,源於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在古代,人們把正月、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列為吉日。在中國古代,“重陽”被認為是“天地和合”、“天人相通”的日子。“中國情人節”是在每月的第七天。在古代,中國人把太陽和月亮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壹起,稱之為“七曜”。“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結束。用“七obsidians”來計算現在的“周”,在日語中還是有所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