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年、月、日的長短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並做出時間順序的規律稱為“歷”。年歷是人們整理年月和節氣的參考書。在中國古代,歷書被稱為通書或憲法書。在封建王朝,它又被稱為“皇歷”,因為它是由皇帝頒布的。
人們根據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引起的季節交替形成“年”的概念。這三個概念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相互獨立的。
據精確測量,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稱為回歸年。而壹次新月到下壹次連續出現的時間間隔是29.5306平太陽日,稱為新月。以回歸年為單位,壹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月,壹個月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日,壹年的起點如何選擇,這些都叫做歷法。
日歷原理
無論哪種歷法,都有壹個協調歷法日周期和天文周期關系的問題。原則上,歷月應力求與新月相等,歷年應力求與北回歸線相等。然而,由於農歷正月和回歸年不是完整的日子,日歷月必須分為大月份和小月份,日歷年必須分為正常和閏年。
通過大月份和小月份、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平均歷月等於新月,或平均歷年等於回歸年。這是日歷的主要內容。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國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