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是漢語的壹種特殊語言形式。它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是壹種短小、風趣、生動的句子。
歇後語由兩部分組成:前壹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壹個謎語,後壹部分起“背襯”的作用,像壹個謎語,非常自然恰當。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下,通常說前半句,“歇”到後半句,就能理解並猜出其原意,所以叫歇後語。
漢族文明歷史悠久。把歷史的滄桑沈澱、提煉、濃縮成壹門精彩的漢語語言藝術,其中歇後語有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啟迪,流傳千古。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理解哲學,提高智慧。歇後語壹般都很深刻,短短的壹句話凝結了很多智慧。
歇後語的起源:
“歇後語”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朝。所謂“鄭五休後”(壹種“休後”詩),在舊唐書《傳》中已有提及。然而,作為壹種語言形式和現象,它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比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也就是說,羊丟了以後再修羊圈也不遲。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歇後語。
後來的歇後語在結構上是“比喻-解釋”的俏皮話。用戶往往只說出比喻部分,後面的解釋部分讓對方自己去理解。
歇後語分為兩種:壹種是邏輯推理,解釋部分是從前面的比喻部分推理出來的結果。還有壹種諧音的歇後語,在前壹種類型的基礎上增加了諧音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