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也叫上元節、小元宵節、元宵節或元宵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中國的春節從農歷十二月開始,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所以道教和民俗的關系可以討論。
在道教中,源於原始宗教對天、地、水等自然的崇拜的三皇——天帝魏紫、地帝清虛和水官東陰——的生日分別是上元(正月十五)、中原(七月十五)和夏媛(十月十五),這三天統稱為三元節。
每逢三日節,善信去廟裏祈福避禍。天官皇帝生日恰逢上元燈節(元宵節),是慶祝春節後的第壹個節日。土皇帝生日與佛教盆景重合,會舉行浮雕。與其他兩位皇帝的生日相比,水關皇帝的生日沒有那麽紅火,因為沒有重疊的習俗和活動。
元宵節的歷史價值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明成祖倡導佛教時,正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印度莫哈陀每逢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廟裏“燃燈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流傳開來。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無論元宵節、燈籠、煙花怎麽變,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習俗始終不變。傳統文化的這些元素,永遠是人們不斷割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