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節,慶祝元宵,自古有之;7月15日,中國稱中秋節為祭祀祖先的節日。10月15日,中國稱下元節為祭祖節。
下元節的起源與道教有關。道教官員有三種:天官、地方官、水官和天佑百姓。當地官員寬恕罪過,水利官員解除厄立特裏亞。這三位官員的出生日期分別是農歷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中元節和夏媛節。下元節是水部官員和厄谷皇帝解決問題的日子,俗稱節。
下元節也是道教齋戒法規定的齋戒日期之壹。道教認為壹切依靠神力的事物,如祈福、克服災難、拔苦、贖罪、求長生、延年益壽、超度亡魂等。,應該是借的。修行齋戒有兩種方法:壹種是略三種,壹種是提供齋戒。即設壇齋戒浸神,以避災。
古代設壇有九種方式:上三壇為國家所設,中三壇為官員所設,下三壇為士人所設。後世逐漸放寬了祭壇。因為齋戒可以“積德療傷”;2.節食。祭祀前,古人要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肉,以保持外潔,內潔而空,以示誠意和尊重,這就是所謂的齋戒。齋戒可以“與神同壽”;三心齋心齋戒可以“清靜淡定”。
另壹類比九稍大:壹粗食,二素食,三飲食,四精食,五齒,六輕食,七服氣食,八元氣食,九胎食。
此外,所有的儀式,如誦經、懺悔、祭祀等,也都納入齋戒範圍。
擴展數據:
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古代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豐收時節,武進壹帶幾乎家家戶戶都用新糧磨出來的糯米粉包餃子,包在素菜裏,在大門外蒸著吃“齋戒天”。此外,古語雲:“十月半,我們將帶領團子寨三個官員。”
原來道教說那天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道教的人在家門外豎起天柱,上面掛著黃旗。晚上,三個燈籠掛在桿頂上,包餃子需要三個官員。民國以後,這壹習俗逐漸被廢棄,但民間在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提前舉行祭奠死者、焚燒金庫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