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古代百越先民為祭祖而創立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南方百越先民選擇“龍升天”的吉日祭拜龍祖,並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端午節被認為是壹個“邪惡的月亮日”,起源於中原北部,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其他歷史人物。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
擴展數據:
端午節習俗:
1、菖蒲、艾葉、艾草等。
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2、帶香包
端午節穿小物件如裝飾品和香囊也有很長的歷史。香囊由彩色絲線或破布制成。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子顏色鮮艷,袋子裏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貽貝粉、驅邪護身符、銅錢、驅蟲的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趨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3.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百度百科-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