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是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廣泛流傳的壹種避禍祈福平安的民間活動。這是表達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激的祭祀活動。202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通過壹系列祭祀儀式祈求“國家平安、風調雨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宣布,由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人與海洋可持續連接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共有14個學習地。
送王船發展歷史簡介
送王船是中國閩南地區(廈門、漳州、泉州)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廣為流傳的儀式。這兩個國家的活動既是* * *也是地方。閩南多在東北季節秋季多風時,每三四年舉行壹次;在馬六甲,多在農歷閏年、旱季吉日舉行。儀式持續了幾天或幾個月。
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東南亞”和海上貿易逐漸從中國南方向東南亞擴散。送君船傳遞了人們對祖先出海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促進包容性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它承載著觀測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在海洋生產生活中長期智慧的結晶。
《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相關社團視為同壹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交融的生動例證。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送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