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十二歲生日,父母會貼出請帖,邀請親朋好友為孩子舉行“成人禮”(也叫成人禮)。壹般舅舅會剪掉辮子,或者家裏長輩的代表會剪掉辮子。
擴展數據
其實早在周朝就有了。《禮記·內則》:三月底,擇壹日剪發為髯,男女扣留,否則男左女右。根據鄭玄的註釋,周朝貴族嬰兒出生後三個月,就要在其他時間剃頭。刮胡子時,註意不要碰壹根頭發。男生在煙囪兩邊各留壹塊,叫做壹角。女生中間留壹塊,叫菲特。
正如孔子所說,在“身有皮肉之損,父母不敢損”的說教之後,捍衛頭上的頭發,不僅是壹種審美需求,更具有倫理意義。清朝政府強制留辮子,男人的辮子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問題。所以,男人發辮的歷史,從審美到倫理,最終都是政治化的,發辮也完成了歷史的變遷,成為歷史文化中典型形象和人文範疇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