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壹,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下令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為了擴大在當地的影響,傳統文化把元宵節作為壹個吉祥的日子附著在壹起,參與佛教。
2.端午節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紀年》記載,盛夏太陽在山上時為盛夏,五月為盛夏。它的第壹個下午是在陽光下爬山的晴天,所以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又叫“午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和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為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落舉行的圖騰節。百越地區春秋以前,習慣在農歷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的形式舉行圖騰祭。後來因為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的詩人屈原在那天用壹塊巨石投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了樹立忠君愛國的標簽,就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在壹些地區,伍子胥和曹娥也被紀念。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3.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中秋節、中秋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多個民族和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日。因為它的價值只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有些地方把中秋節定在8月16日。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壹。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的華僑,尤其是當地華人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