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皇太極繼位後金可汗位。從1631,用了五年時間重建盛京和皇宮。他在原有宮殿的基礎上新建了大內宮,將沈陽中衛市原有的十字形街道系統改為井字形街道系統,從而將宮殿置於市中心。1636年,沈陽內廷,皇帝去汗稱帝,改國號為清。
沈陽故宮的主要建築正式命名為:
“命名宮殿,中宮為清寧宮,東宮為觀羅宮,西宮為林芝宮,東宮二宮為延慶宮,西宮二宮為永福宮,臺東樓為翔鳳樓,臺西樓為龍飛閣,正殿為崇政殿,大門為大清門,東門為東翼門,西門為西翼門,正殿為儒艮殿”。
此後,在清廷大門的東西兩側又建起了文德廣場和武功廣場兩座牌樓,因為牌樓的心臟是“崇德二年孟春紀日立”。
,可以看出是1637年建造的。這也是唯壹壹座清朝入關前有確切日期的宮殿建築。清朝入關後,失去了皇宮的地位。
沈陽故宮的地位變成了首都宮殿。康熙帝和乾隆皇帝東遊時都住在這裏祭祖。乾隆四十六年(1780)增加了西路的建築,包括戲臺上的甲寅殿和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水閣,中路修建了東所、西所和盛京祠堂。以及入關前對宮內部分地方的改造,最重要的是崇政殿,皇帝東征時曾在此舉行儀式,但殿內的屏風寶座是皇太極遺留下來的,不方便使用,乾隆皇帝下令重修。乾隆九年,奉命在殿前加了日晷和好量。文歲閣等西路宮殿建成後,這裏的建築壹直到清末沈陽故宮都沒有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