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形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菩薩、羅漢、王銘等。雖然有雕塑和人像(畫)兩種,但只有雕塑叫佛像,人像叫像。在古印度,雕刻和繪制佛像被認為是褻瀆神明的行為。因此,古代雕塑,如梵天Sa^nchi,僅限於佛教,菩提樹和佛陀腳印等佛陀的象征。後來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佛像的雕刻開始流行,所以大乘經典中有很多關於造像業和功德的記載。
佛像是種類最多的雕像。包括,強巴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等等。廣義的佛像也包括菩薩等所有佛教造像。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比重。比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他們的造像善良莊嚴,表現出壹種善良、美好、寧靜的審美情趣。
佛像藝術
佛像藝術的出現是在壹、二世紀。它是犍陀羅文化的產物,受古希臘文化影響,融合了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反對印度社會對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佛教出現後的600年間,佛教信徒壹直遵循釋迦牟尼生前的教訓,從不設立偶像崇拜。在印度的歷史上,直到公元壹世紀,沒有佛像和繪畫。
在阿育王時代(公元前2722年-公元前232年)建造的釋迦牟尼的摩訶博代基中,雖然可以看到許多雕刻圖案和佛座,但在佛座上看不到佛像。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的佛教信徒仍然遵循釋迦牟尼的教義,不崇拜偶像。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們認為佛的神聖形象難以描繪,制作佛像是褻瀆神明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