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小元宵、元宵或元宵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正月,古人把“夜”稱為“夜”。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節”的說法,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植於民間開燈祈福的習俗。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但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成為全國性民間節日是在漢魏以後。正月十五燒燈籠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到了唐代,佛教興盛,官員和普通百姓壹般都在正月十五“為佛燃燈”,於是佛教的燈籠遍布民間。自唐代以來,元宵節點燈已經成為壹件合法的事情。
節日和習俗
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度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燈會從初八壹直亮到正月十七晚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元宵節,它與春節有關。白天是城市,很熱鬧,晚上點著燈很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到了清代,更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跳秧歌等“百戲”,但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在古代中國,元宵節是壹個浪漫的節日。平日待在室內的女性在這壹天可以出門賞燈,這也為青年男女提供了見面的機會。可見,元宵節給人們創造了壹個表達感情的好機會,也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