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腳樓是壹種具有侗族特色的民居建築。住在山裏的侗族人的住宅大多是兩三層的外廊式小樓。樓下放著石碑,堆著柴火雜物,養著牲畜。人們住在樓上。樓上前半部分光線充足,是休息或體力勞動的地方;後半部分是房間,裏面有壹個“火塘”,是“祖宗”的位置,也是取暖做飯的地方。三樓有壹間臥室。壹般壹家壹棟,有的村如廣西三江縣的苗江、巴江、林溪等,多民族聚居。同壹家的房子連在壹起,屋檐相連,可以互通有無,共慶佳節。他們聚集在這裏,舉行宴會接待客人。平壩侗族,如天祝、新晃、榕江三縣連江壹帶,多為二層小樓,樓下住人,樓上存放食物雜物。大廳裏有壹個“神龕”,兩邊是臥室和廚房,側房後面是豬圈和牛圈。
湖南通道侗族民居至今仍保留著百越民族“幹欄”建築的特色。多為三間以上的幹膜木結構建築,底層為飼養豬牛等動物的雜居。人住樓上,木樓有走廊向外延伸,並有欄桿裝飾。欄桿旁有固定的長凳,供人休息,俗稱“吊腳樓”。這種高達五六層的木結構建築,結構嚴謹,不允許用壹顆釘子。整個系統嵌有榫卯,顯示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術。
室內布局,二樓有火坑,是做飯和招待客人的地方。他們還保留了越南人民“坐而蹲”的古老習俗,以及幾例短腳吃飯。坐在簡陋的木凳上,很難找到高高的桌椅。做飯的時候要從西邊放柴火。因為據說西部是侗族的起源地,火種是祖先從西部帶來的。董是壹個愛美的民族,喜歡把環境打扮得很漂亮,比如壹個房子的柱頭,喜歡把它雕成竹子的形狀。像走廊和雕花欄桿這樣的木質建築。寨子裏的井是用雕花青石板砌的,井裏放著壹些紅白黑的花和魚。村前村後都有老樹。即使寨子裏的路是用青石或鵝卵石鋪成的,人們也總是把它們做成各種各樣的圖案,非常漂亮,所以這裏被稱為“花街”。所以,進入董鄉,讓人有進入畫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