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是供奉城隍神的廟宇,有些地方也稱城隍主。是我國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拜的重要神靈之壹,多由對當地人民有貢獻的名臣、英雄擔任。在中國民間和道教中他們信奉守城。他是黑社會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間的鎮長。
所以城隍與城市有關,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起源於古代祭祀的地方守護神,由道教發展而來。城隍原指護城河。班固《兩京賦序》:帝都修宮,深城隍,祭城隍。規章制度形成於南北朝,唐宋時期。
宋朝將其列為國家祭祀大典,元朝將其列為聖王。明初大封世神,分王、公、侯、伯四等。18歲獻祭,分別由國王和郡縣下令。
城隍廟的顯著特點:
包容性是我們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最顯著的特征之壹,城隍信仰也是如此。隨著城隍在民間的影響越來越大,道教也把城隍納入了自己的精神體系。在杜光庭編纂的《道門柯凡全集》中,有關於城隍在蘸神儀式中的法律地位的記載。
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城隍神逐漸成為道教所崇拜的冥界主神之壹。道教的很多祭祀活動,都要邀請城隍之神到場。道教源於民間並影響民間,甚至滲透到千家萬戶。城隍神原本是民間崇拜的神。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後,接受了佛教黑社會制度。
城隍開始是冥界的最高長官,掌管冥界的事務。比如宋代佛教的水陸法會,就開始把城隍列為重要神靈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