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顧名思義,是經過造型藝術加工美化的民間蒸面食品。
孝義面塑,俗稱面花,不僅是壹種香甜可口的面食,也是壹年中各大節日必不可少的參與者,是孝義人與感情的紐帶。
當有節日或婚禮生日等活動時,朋友、親戚和鄰居會聚集在主屋。奶奶、阿姨、姑奶奶、姑娘們會把壹團團面條放在靈巧的手裏,揉來揉去,再用紅紅綠綠的點綴,賦予它們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小藝的面團造型是將面團揉勻,仔細揉搓,放在壹邊晾幹半小時左右,然後放入籠中蒸熟。蒸好的面團造型要白,不變形。
面人作為禮儀、年夜飯等民間節日中饋贈、祭祀、慶祝的信物或象征,是由風俗習慣演變而來的地方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面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行走動物有獅、虎、豬、兔、羊、雞、魚、龍燈;飛禽有鳳凰、喜鵲、鴛鴦;人物有八仙、孫悟空、豬八戒;植物有石榴、蘋果;象形字有桃、棗、月餅;還有花饃和花糕。
什麽時候捏什麽樣的面人是傳統而講究的,比如喜慶節日裏的棗花、面羊、包子,婚喪嫁娶的供品,壽桃,棗山的吉祥兔、燕子、蛇兔,春節的清明節等等。
面塑有大有小,大的壹尺多,甚至兩尺多,小的只有壹寸到兩寸。做面塑是有壹定技術水平的。級別越高,面塑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就越強。
比如做花糕,要先用紅棗做壹個壹尺五寸到兩尺大小的圓餅,把紅棗嵌在形似如意、盤龍的面裏,然後放在餅上做成山形,再用壹些雲朵、魚龍、兔子、花果、元寶之類的裝飾,用雜糧來定口。這些工序完成後,就可以籠蒸了。
比如捏壹只面條燕子,先用白面團捏出頭部和鳥身,然後用刀展開翅膀,切開嘴巴,在眼睛位置嵌入壹顆小黑豆,立刻變得栩栩如生。
孝道面塑靈活、生動、富有想象力、大膽,是孝道民俗的又壹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