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餅又香又甜。
吃月餅的習俗由來已久,可以考證的最早朝代是宋朝。俗話說“八月十五是滿月,中秋月餅又甜又香”。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蘇東坡有詩為證。“壹個小餅就像嚼月亮,裏面有酥脆的糯米。”酥是酥,糯米是糖。宋代以後,制作月餅不僅註重口感,還在餅面上設計各種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起初,蛋糕表面的圖案大概是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蛋糕表面。後來幹脆用蛋糕模壓在月餅上。圓月形狀的月餅象征著壹個快樂的團圓,就像第十五個國慶節的圓月壹樣。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來祭月,送給親朋好友。在當時,品嘗新鮮事物很重要,如石榴、大棗、栗子、橙子和葡萄,喝新酒,這意味著“秋天的味道”。
中秋節的意義
中秋節是壹個非常特殊的節日,是我國壹種無形的傳統文化。首先,它是我國公認的團圓節。金瓶賞月錦繡,追憶往昔* * *,給人最深刻、最鮮活的記憶,最能促進人們在思考中品味節日的價值和意義,使之成為民族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基因。遠在他鄉的遊子,會借此機會把思念寄托在家鄉和親人身上。人們把滿月視為完美的象征,8月15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其次,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所以也含有祈求豐收和幸福的意思。在更深層次上,也顯示了人們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識,體現了壹種對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壹個有趣的昵稱
中秋節作為傳統的吉日,在始的長河中發展出了不同的名稱,各地的名稱也不盡相同。中秋節又叫:中秋節、中秋節、中秋節、八月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