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是楚辭的標題,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壹首古老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改編自楚地民間祭祀神靈的歌謠,在詩中塑造了大量的神靈形象,其中大部分都是與歌相戀的。
篇章多描寫神與神之間的依戀,表現出思念或無欲無求的深沈憂傷;《國喪》這篇文章,是為了悼念和歌頌為楚捐軀的將士。王逸認為是屈原流放江南時所為。當時的屈原“憂國憂民,憂心忡忡”,所以創作音樂歌曲祭拜神靈,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現代研究者大多認為是流放前所作,僅為祭祀之用。
擴展數據:
九歌主要內容有東皇太乙、雲中君、、項夫人、、少思明、、河伯、和國喪(含李魂)。
從《九歌》的內容和形式來看,似乎是遊戲神歌舞劇的雛形。《九歌》中“主客即我言”的詞,如虞、吳、君、Nv(如)、美人、公子等。,都是音樂劇歌詞裏的稱謂。
主唱只有三種:壹種是扮演神的巫師,巫師扮演陽神,女巫扮演陰神;二是巫師遇神,巫師遇陰神,女巫遇陽神;第三個是幫助祭祀的巫師。所以九歌的結構多以男巫和女巫對唱的形式出現。這種男女感情的表達。
它極其復雜曲折:有時表現為對神的渴望,有時表現為對神不在的懷疑,有時表現為與神相遇的喜悅,有時表現為與神離別時的悲痛和離別後的悲痛。從詩歌的意境來看,是相當獨特的。
兩者都是浪漫主義作品,《九歌》和《詩經》中鄭、魏的風格確實不同。但這並不是因為“衰世之風”的“復變”,而是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民族文化的不同特點。
鄭、魏的詩歌表現了北方民歌特有的直樸;而《九歌》既披上了神秘的宗教外衣,又呈現出深邃、幽僻、曲折、婉約的意境,具有奇特而豐富的藝術魅力。
百度百科-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