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婚禮隊伍註重各種儀式。從前到後依次是炮手、鑼、旗、朱牌的“默”、“避”、宮燈、金瓜、斧鈸、鐃鈸、龍虎旗、團扇、太陽罩,少不了打鼓。壹般轎子坐兩乘,新郎新娘坐壹乘。
去的時候,新娘的轎子不空,晉南壹帶要擺花餅,以青包子為鎮物;在晉中的壹些地方,壹個和新娘同屬壹個家族,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在轎子上,稱為“壓轎”。
在山西各地的婚禮遊行隊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權壹帶,從老人親友中找到兩個人,稱為“冰人”;然後從新郎的子侄中,找壹個和新郎年齡差不多的人,這叫“引子”。雁北平陸等地講究“壹女壹男二女”,叫新郎的外甥和兩個哥哥隨轎子回去;
回來的時候,女方自然陪著“壹女兩男”為她送行。大同地區的婚禮、送親,雙方妻子之間都有嫻熟的禮儀相伴。對於陪伴新郎的人,太谷地區稱為“陪伴”;陪新娘的叫“送客”。除了“送客”,如果女方去了另壹個人,那就是“吃客”。
女兒出嫁前,山西大部分地區有“哭嫁”的習俗,叫“媳婦哭,娘家有錢”。據民俗學專家考證,這壹習俗的起源與古代的“搶婚”有關,隨後女性被搶時的哭鬧逐漸演變為婚俗中的“哭嫁”。這不是喜與悲,往往有其真實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