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吉日查詢 - 巴彥托海鎮“南屯”壹詞的由來

巴彥托海鎮“南屯”壹詞的由來

南屯是巴彥托海鎮的俗稱。據白梅初《滿洲三省地理》壹書記載,呼倫貝爾有17個旗,內蒙古有8個旗,外蒙古有8個旗,鄂倫春有1個旗。除鄂倫春外,其他16旗有五個總經理,壹個總經理駐呼倫,其他四個總經理居無定所,於是領旗追水草,遊牧民雲。索倫的軍隊在雍正十年(1732)進駐呼倫貝爾後,隨著乾隆七年(1742)北方戰事的緩和,清廷廢除了部分索倫八旗,送回布紮,達斡爾歐拉的番查布、郭伯樂的蘇葵因在軍中任職而留在軍營,隨家人定居在呼倫城哈日巴。它被樟子松環繞著。蒙古林,風景優美。他們在房子周圍種植蔬菜和飼養牲畜。隨著呼倫城區的擴大,人口的逐漸增多,村裏的牲畜也在不斷發展。範察布的孫子,沃克金格(副盟主),蘇葵的孫子,太清嘎(總經理),意識到城市附近管理畜牧業不方便,沒有發展潛力,於是* * *決定和胡吉爾托海(呼倫以南約18裏,今巴彥,鄂溫克族自治旗)商量,這裏的伊敏河兩岸有茂密的柳樹林和野生果樹。嘉慶七年(1802),樊察布之孫沃克金格和蘇葵之孫太清嘎,率部舉家遷往呼貴托海。當時有壹座由索倫左毅旗修建的名為胡和蘇木(達斡爾語,意為青磚寺)的寺廟,在1802年被嘉慶帝命名為廣惠寺。奧拉沃克金格氏族位於廣惠寺稍北的壹片開闊地帶。因為生活在同壹個氏族,所以被稱為“丹特科·艾勒”。郭伯樂的太清嘎家位於廣惠寺以東、伊敏河西岸以東的壹片開闊地帶,又名“嗎哪艾樂”。因為這個村子位於呼倫貝爾的南部,居住在海拉爾的達斡爾人統稱它為額木勒艾樂(意為南屯)。“額木勒”在漢語中是“南方”的意思,“艾樂”在漢語中是“屯或村”的意思,也有人稱之為“胡和蘇木艾樂”,即青磚寺村。在海拉爾市經商的漢族商人直譯為“南屯”。於是,南屯的稱號壹直延續至今。達斡爾族奧拉的沃克金格和郭伯樂的臺青嘎成為巴彥托海鎮的創建者,他們的部落成員是巴彥托海鎮最早的居民。
  • 上一篇:尤其是二年級的簡單句。
  • 下一篇:開代銷銀行需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