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腳樓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山區的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許多西南少數民族如苗族、瑤族、壯族、侗族和土家族都擅長建造這種民居。在古代,漢族人也建造了大量的木結構建築作為民居,但到了現代,幾乎都改建成了磚瓦土房,因為磚瓦土房更適合平原地區。但吊腳樓至今仍在西南山區廣泛修建,主要是因為它的實用性。這些吊腳樓在廣西和貴州幾乎隨處可見。以下照片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攝的,幾乎包括了吊腳樓建造的全過程。首先,建造堅固的吊腳樓需要大量的木材,這在西南山區並不困難。幾乎每家每戶的門後都有壹些適合做梁柱的原木。相比磚瓦,就地取材顯然更方便。其次,建吊腳樓前要清理壹塊地基。與平原相比,山區更加潮濕寒冷,蚊子也更多,可以為房屋立於空中提供更加舒適的條件。基礎的選擇很重要,因為如果基礎不穩定,會影響吊腳樓的穩定性。地基清理好後,原木“拼接”成吊腳樓的基本骨架。之所以稱之為“拼接”,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吊腳樓都是像搭積木壹樣,不用壹個釘子,通過插入壹個縫隙,完全拼接起來的,非常神奇。然後地板、屋頂、墻壁都鋪在骨架上,就大功告成了。建成的吊腳樓壹般分為兩層。壹層壹般用來養牲畜,沒人住,比較潮濕。二樓是我家住的地方。這是隆基的壹棟瑤吊腳樓的二樓。稍微大壹點的吊腳樓也有閣樓,比較幹燥,用來存放食物。因為幾乎所有的吊腳樓都是木質建築,而且很多吊腳樓都建在小區裏,所以防火很重要。
上一篇:關於日本沖繩美食下一篇:支付寶中國人壽超粵寶什麽時候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