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9-27 10:26:14
1895年5月2日,康有為在各省赴京考官的同意下,向都察院呈上諭,要求拒絕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公交請願”。為什麽清朝稱之為“公車”來京趕考?
原來,早在漢代,考生就由公車馬送往北京。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後不久,為了拉攏知識分子,順治八年,規定:“人車,由政使付之。”即候選人的差旅費由政府特使提供,差旅費的多少因路程遠近而異。廣東瓊州的地州最多,各有320個,山東最少,各只有壹兩個。其余地區,從32歲到22歲不等。此外,還規定雲南、貴州、新疆的考生,除了給三兩銀子外,還要給火牌,並由火牌提供壹匹驛馬,車上插壹面黃旗。這樣,“公車”就成了考生的代名詞。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意思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葉澄蕭何”是指韓信成為蕭何推薦的將軍,“蕭何大敗”是指韓信被蕭何殺死,成敗皆因同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