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洞是世界上最高的天然穿山洞穴。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宋亮山崖崩裂,吳王視之為吉祥,故改名天門山,並置天門縣。
風格的起源
天門洞,位於城南8公裏處,是壹座臺形孤山,四面峭壁。它是張家界最早的名山之壹,東漢時被稱為宋亮。
三國時期吳棟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宋亮山開於墻中,南北洞明,軒朗如門。吳景帝認為這是吉祥之兆,於是改名天門山,並為此設天門縣。
天門山海拔1518.6米,峰頂面積2平方公裏。主峰東崖上有壹個巨大的溶洞,像門壹樣通透地貫穿南北,故稱天門洞,故名天門山。
天門山東嶺筆架山,西與七星山接壤。十六座山峰環抱,綿延數十裏,像壹道天然屏障。
天門之奇,古人贊曰:永定勝形,在天門山。所以,今天人們稱天門山為武陵之魂。天門山腳下,澧水開發,山下山谷被切割,山谷高差很大。10公裏內,高差超過1.300米,營造出天門山巍峨獨步蒼穹的雄偉氣勢。
天門山人跡罕至,林木蔥郁,是野生動物的理想棲息地。主要動物有山鹿、獼猴、野豬、狐貍、山羊、猴子、獨角獸、穿山甲等。其中尤其難得的是,身體小巧,善於跳躍,身高只有三四寸,身體像小黃牛。
天門山寺歷史悠久,是歷代名人的隱居之地。至今,山上還有許多文物古跡,如寺廟、古物、碑刻等。雖然歷經滄桑,但依然如新,可供人們獵取古人。天門山的主要景點有10多處,如夏冬、天門洞、曹天瀑布、天門山寺、雲蒙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