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澤諭吉的半身像。位於慶應義塾大學塔米校區舊圖書館前的福澤諭吉的主要作品是反對封建社會的身份制度。他抨擊封建時代的專制和壓迫。福澤對封建專制的抨擊,對自由平等的肯定,可見於其著作《勸學篇》第壹篇第壹句,即使“天不造人於人之上,天不造人於人之下”。在隨後的《勸學篇》中,他主張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現代化思想。此外,他還吸收了西方的社會契約理論,提出要使人民和政府的權力相對平衡。這種均勢理論體現了福澤獨特的政治理念,反映了他並沒有完全照搬西方政治理論。此外,福澤在《勸導》壹書中強調,“壹個人的自由和獨立關系到國家的自由和獨立”。要實現個人的自由和獨立,必須具備數學、地理、物理、歷史等現代科學知識。福澤諭吉的代表語言是“獨立自尊”,這也成為他死後的名字。福澤無疑是明治維新時期最高級別的精神導師之壹。代表作有17《勸學篇》、《富翁自傳》、《脫亞論》。尤其是“勸學”在當時的日本幾乎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