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公歷被稱為新歷,農歷是舊歷。
基本信息
公歷是壹種新的歷法,也叫陽歷,它是根據太陽的運動而制定的。這是壹種起源於西方社會的公元紀年法。因為它起源於西方,在辛亥革命時期才傳入中國,所以也被稱為新歷。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法和年份采用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年份,這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在9月份決定的,1949。會上,大家壹致同意采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體系,即采用公元作為新中國的歷法年份。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中的第二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歷年采用公元”。農歷:又稱夏歷,相傳起源於中國夏朝。根據全年的自然天數,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年節。
太陽從西邊落下,月亮從東邊升起,所以妳可以看到滿月。因為農歷年約354天,與地球年相差約11天,所以每3年應有壹個閏月,每19年有7個閏月。有閏月的壹年也被稱為閏年。具體的閏月取決於節氣的彈性。
陰歷不僅是根據回歸年的時間來指定的,也是根據月相的變化來指定的,而且參考了周圍的氣象、物候條件和農業活動,比較實用,所以成為四季分明,容易記憶的歷法。在中國,農歷特別適合中原廣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