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冬季至日後的108這壹天,按照農歷制定節氣,農歷沒有閏年。中國漢族的傳統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之用,時萬物清凈明,蓋時萬物清凈明,故名。”清明壹到,氣溫回升,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說法。
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是掃墓。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食物:
在清明節,中國南方的壹些地區有吃青年團的習俗,也稱為清明餅,面彩饃餅,慈克餅,清明粑粑,艾葉粑粑,艾艾,清明果,波波餅,清明餅和艾葉餅。
在閩南僑鄉,每到清明節,我們都要做壹些餅、糕、米面,讓家人在清明節前後吃。按照上海的舊習俗,祭祀用的蒸糕要用柳條穿起來,曬幹存放。當他們在漫長的夏天到來時,他們會被油炸並給孩子們。據說夏天吃了不會生病。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包粽子,既可作為掃墓祭品,也可作為徒步旅行的幹糧。俗話說:“清明粽子實。”清明前後,螺螄肥壯。吃蓮藕是祝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口彩贏“財”。吃馬蘭頭之類的新鮮蔬菜,就是取“青”字,以配合“清明”的“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