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概念的形成,是基於發現“無名之物”(沒有刻上作者名字的藝術品)相對於“銘中之物”的價值,或顛覆以往重視“天才”輕於“工匠”的價值觀的前提。對現代西方個人主義藝術觀的批判是劉宗嶽民間藝術理論的基礎。但柳宗悅其實很重視像濱田智二、呵呵闞次郎、智多健二這樣有才華的個體作家。這樣的行為乍壹看似乎是矛盾的,的確,柳宗越有這種矛盾傾向,因為他要批判他所處的現代。完全具備現代人素質的劉宗嶽,為了運用他的近代西學知識,超越了近代。他在擔任東洋大學和專門大學教授的同時,還在1929到1930的6個月內,在哈佛大學做了英語演講,試圖將民間藝術理論化。
在隨筆《我的心願》(1933)中,柳宗嶽寫道:“現在日本的審美,和西方沒什麽區別。因為東方過去很少有系統的記述,所以可能需要把它們放入學習的形式中。.....(但是)美的歷史上材料豐富的東方,應該有自己的審美。.....我們有建立東方美學的任務。”(八,544)劉是如何持有這種想法的?他說的“東方美學”是什麽意思?他是如何通過“東方美學”的建構來改變源於西方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