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所有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也慶祝這個節日。農歷6月24日的火把節是彜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最壯觀、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也是全民的盛大儀式。火把節通常在農歷6月24日或25日舉行,為期三天。
火把節的起源與人類對火的自然崇拜最直接相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來驅除昆蟲,保護莊稼。火把節在涼山彜語中稱為“杜澤”,意為“獻火”。在《祭火神》和《祭壺祭石》這兩首祭祀歌中,都有火神阿依叠古奇跡的敘述。火把節的原始形式,簡而言之,就是古代的火崇拜。火是彜族人民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彜族地區,對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正月初壹,6月24日,雲南省瀘西縣彜族,家庭主婦挑選最肥的壹塊肉扔進燃燒的壁爐裏,祈求火神保佑。在永仁縣,彜族人在正月初二或初三祭火,稱為“火神會”。涼山彜族將火坑視為火神居住的聖地,禁止觸碰和跨越。
節日裏,各族青年男女點燃松木做成的火把,到村裏的田野裏進行活動,邊走邊在火把上灑上松香,或舉行集會、唱歌跳舞,或賽馬、鬥牛、摔跤。在現代,人們利用聚會的機會進行社交或會見戀人,並在節日開展商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