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最初是由南方吳越的祖先創立的,用以祭拜龍的祖先和祈求辟邪。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飛龍過天”作為祭祖、祈福辟邪的吉日,將“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註入夏季。端午節被視為“惡月惡日”,始於中原北部,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而附會。
描寫端午節習俗的詩歌
輕汗微透碧灣,明朝端午沐浴藍芳。——蘇軾《浣溪沙端午》
詩人吃了兩個角粽子,高管在艾蒿上。——陸遊《茅毅五首》
沒用,但是祈求酒和酒就好了。——尹的《正午》
屈子鬼卒古,楚鄉遺風留存至今。——邊貢《午後觀賽》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字斜掛綠雲。——蘇軾《浣溪沙端午》
風雨終有陽,汨羅無處掛魂。——北瓊《端午》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妳給了我壹根艾草。——文天祥《端午事》
皇宮阿房宮飄飄,歌舞祥和。金谷園玉樓在地下,增添新的紐約國王;遂堤古柳,江面龍船展沃爾瑪。——張可久《賣花記·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