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陰歷上看,這壹天是癸卯年閏二月十五。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民間才有“清明不上墳,上墳之災就到頭了”“清明不填土,填土之災就陸續出來”的說法。原因是2023年的年份是“閏二月”。
為什麽二月會有閏?閏二月和其他閏月壹樣,是歷法配合的結果。原因是為了協調回歸年和農歷或公歷年的時差。現行的公歷或陽歷,也叫陽歷,是以回歸年,即地球公轉時間為基準的。公歷或公歷有季節意義,回歸年365天的整數作為壹個正常年份的天數。陽歷或公歷中的“閏二月”是400年加97天,或每4年加1天到二月,再調整與回歸年的時差的結果。
現在的農歷是陰陽合歷,以新月為準,也就是月亮的盈虧。大月亮會有30天,小月亮只有29天,沒有季節意義。農歷中的“閏二月”是調整回歸年與農歷正月時差的結果。回歸年的準確時間是365.2422天,太陰月的周期是29.53天。兩者平均相差0.91天,全年為10.88天,相差近11天。為了調整這種誤差,使農歷與陽歷或公歷上的季節相吻合,農歷采用了19加7閏的方法。閏後的那個月沒有季節中性,那個月不能獨立為壹個月,只能視為上壹個月的附屬月,即閏月。
出現在癸卯年的“閏二月”之所以被稱為“閏二月”,是因為農歷二月之後的月份只有明確的節氣,清明之後沒有中性的谷雨,所以成為農歷二月的附屬。壹般來說,在目前的21世紀,每19年會有1個農歷年有“閏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