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歷法中壹個周期的第四十年被稱為“癸卯年”。在以後的公歷年中,超過60的年數除以43,或者年數減3,除以10的余數為0,除以12的余數為4。當年正月初壹到次年除夕這幾年,都是“喪年”。今年壹定是兔年。像1963是癸卯年。
農歷是幹歷,節氣用來指導農業生產。幹支不分節氣,無論傳統習慣還是官方歷法(詳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編制的萬年歷)。
歷法不常用,但歷法多用於命理。所以它是以節氣月為基準,而不是以新月為基準,這與以太陰年為基準的公歷年是不同的。事實上,近年來廣為流傳的“幹支”之年始於該年的立春,這是壹種命理學觀點,而不是民間的普遍做法。
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壹個法律學制實際上始於1902年,即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年)由管理大臣張百熙起草的《太學章程》公布,故稱“壬寅學制”。
正式頒布後,並未實施。次年(1903),張柏芝、張之洞、榮慶重新起草了壹份《奏校章程》,於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年)公布,史稱《癸卯學制》。這是第壹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的法律學術體系。
2019年5月13日星期五農歷2019,猴(武神)沖北。西神東北,財神正北,財神東北。
宜動,宜結婚,宜領證,宜訂婚,宜上學,宜祭祀,宜奪財,宜脫衣,宜結婚,宜遷移,宜打獵,宜種植。
忌裝修、開業、進宅、開工、裝床、旅遊、葬梁、開遊、修墳、破土、造福、開市、開畜、鉆伐木經脈、立券、放水、探病、置財、築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