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從宋仁宗的京右黨爭來看,狄青屬於範仲淹、歐陽修、文彥博等人。1036年,範仲淹壹夥因與宰相呂夷簡壹夥的“小集團鬥爭”被趕出北京。1038年,西夏建立,大舉進攻北宋。範仲淹、文彥博等人在這壹時期做出了很多貢獻,狄青就是幫助他們建立功勛的人。
之後,範仲淹和狄青相處得很好。範仲淹因保衛西北的貢獻回京主持國事,狄青步步高升。然而,當狄青越來越受到宋仁宗的寵信,甚至擔任副使和唐朝使節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變化。
自北宋建立以來,壓制武將地位壹直是整個文官集團的潛規則。樞密院是掌管軍事的最高國家機關之壹,唐朝使節的權力相當於宰相。五代以來,唐朝使節都是武將,北宋開國後才由文官控制。從此武將被徹底排除在北宋決策層之外,只能被文官壓制,甚至三品武將的地位還不如七品文官。
像狄青這種沒有科舉經歷,純粹從軍旅生涯起家的武將,是壹個危險的信號,是武將可能再次翻盤反擊文官集團的信號,所以文官集團用各種手段壓制這種癥狀是很自然的。以歐陽修、文彥博等人為首的文官們編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來詆毀狄青。比如狄青家的狗有角,會發光。狄青是宋太祖和趙匡胤的翻版,掌握軍權是非常危險的。1056年,宋仁宗迫於滿清文官的壓力,不得不將狄青罷官,貶出京城。
就連遠在京城的狄青也未能幸免於公務員。經過各種攻擊和彈劾,滿腹怨恨和猜忌的狄青於1057年抑郁而死。狄青死後,沒有了威脅,公務員開始假裝恢復狄青的名譽,但這種馬後炮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