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最初是由南方吳越的祖先為祭拜龍的祖先而創立的。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在汨羅江上跳河自殺。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
壹般來說,端午節是古代先民選擇“龍升天”作為祭奠祖先的吉日,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風尚,將端午節視為起源於中原北部的“惡月惡日”,有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的眷戀。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
屈原的故事: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的醫生、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入侵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他毅然寫出了他的代表作《懷沙》,並投汨羅江自盡。
長江沿岸的人們帶領船只競相打撈,在水中招魂,並把粽子扔進河裏,以防止魚蝦侵蝕他的身體。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端午節別稱:
中國的端午節有許多別稱,如:午時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中元節、詩人節、龍舟節等。雖然名字不壹樣,但是世界各地的人的習俗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