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在印度、斯裏蘭卡和緬甸的叢林寺廟中被廣泛種植。它在梵天書裏被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奉為聖樹,大受敬仰。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得正果(佛)。
菩提是桑科常綠喬木。平均樹高15m,直徑2m。樹皮黃白色,樹幹凹凸不平。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向四周展開,冠圓形或倒橢圓形,枝葉稀疏,濃蔭覆蓋地面。葉互生,三角狀卵形;深綠色,有光澤,無塵,被視為聖樹的象征。美麗的葉子,常用作詩歌和繪畫題材。花生在葉腋,但看不見,所以叫隱頭花序。隱花果,扁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
菩提樹原產於印度,所以俗稱印度菩提樹,也叫思維樹。相傳,梁武帝田健元年(502),印度高僧三藏將菩提樹從朱熹引入光孝寺祭壇。從那以後,菩提樹在廣東和雲南生長。
菩提樹的樹幹富含乳漿,可提取硬橡膠;花可以入藥,有發汗解熱的作用。適用於寺廟、街道、公園作為行道樹。
菩提樹是桑科榕屬的高大喬木。在印度,它被稱為比波羅樹。當時年輕的喬達摩悉達多太子,經過六年苦行,坐在碧波羅樹下後成佛,被後人尊為釋迦牟尼。“菩提”的本義是指開悟成功,菩提樹就是開悟之樹。傣族經書《20世紀20年代的佛教徒出世紀》記載了28位靠樹得道的佛教徒的經歷。據考證,其中六代佛教徒是靠四種榕樹成就道教的。
西雙版納有很多佛寺和菩提樹。這裏的傣族、布朗族信佛,視菩提樹為聖樹。虔誠的佛教徒認為菩提樹是吉祥之樹,他們有意識地保護它,並將它種植在佛教寺廟中。幾乎每個佛寺都有菩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