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蒙古人從狩獵民族變成了遊牧民族,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逐漸脫離山地狩獵文化,進入草原遊牧文化時期。
與此相關,蒙古族音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遊牧音樂,其基本風格已轉變為“長調”。當時的主要音樂流派有:長調牧歌、“潮兒”合唱、馬頭琴等。比如田園、小黃馬等等。
擴展數據:
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征
蒙古族民間音樂基本上由五聲音階組成,沒有半音,五聲音階中的每個音都可以作為調式主音。以輔音和羽毛為主音的調式較為常見。曲調起伏較大,常跳六、七、八、九、十度;音域也很廣,壹首歌往往包含十四五度,給人壹種遼闊奔放的感覺,表現了蒙古族豪放不羈的性格特點。
唱法是真假聲分開使用,由於音高較高,所以更加高亢、響亮、多變。演唱者在唱長音符時,往往會加入壹些裝飾性的音調或裝飾性的顫音,以營造活潑的情緒或委婉的風格,並往往在長音符後用短滑結束句子,使曲調柔和醇厚。
此外,蒙古還有壹種叫“潮兒”的唱法,即“呼麥”。這種方法是利用口中的空氣振動聲帶發出* * *音,巧妙地調整舌尖的間隙,從音高中選擇不同的泛音,從而在低音連續的基礎上形成高音區的曲調。
這樣唱,可以同時清晰地聽到兩種聲音,即高音區的曲調和低音區的持續音。但這種方法多是兩部分唱,即幾個人唱壹個連續的低音,壹個人唱壹個高音。
百度百科-蒙古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