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立冬的來源,壹開始出現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典籍中,書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意思就是說冬天的伊始,農作物已全部收成並儲藏起來,不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也代表著作物的終結和動物的冬眠。
立冬時節既然是作物收成和動物冬眠的季節,也代表著冬天的草木已經雕零,萬物已經進入冬眠狀態,都在蟄伏等待春天的來臨,然後再次迸發出勃勃生機。
在古時,人們將立冬分為三候,以此表示冬天正式來臨。
壹候水始冰:表示節氣期間水已經開始結冰。
二候地始凍:表示節氣期間土地開始凍結。
三候雉人大水為蜃:這裏的雉壹般指像野雞壹類的大鳥,裏面的蜃則指大蛤,表示節氣壹到,像野雞的大鳥就很少看到了,不過這時在海邊卻能經常看到大蛤,所以人們都認為是雉入水後變成大蛤了。
擴展資料:
據說,在東漢時期,張仲景回鄉途中路經南陽東關,看當地人都面黃肌瘦、凍得不成樣子,因此搭起醫棚給大家煮了些餃子。
起初也不叫餃子,只因食物很像耳朵,人們吃下後被凍的耳朵也治好了,所以人們稱之為“嬌耳”,後面逐漸變成了餃子,至此之後人們在立冬時節就有了吃餃子的習俗,並且吃完餃子之後耳朵就不會再受凍。